--- 今年3月27日, 參加曾登保學長喪禮 (喇沙中學, 1958年入讀港大中文系), 歸而作.

六十年前舊事, 我就史實請教過兩位朋友, 但如有記憶錯誤或用詞不當, 責當在我.

懷舊文字,寫下以誌不忘.

~ 余晃英 (‘61). 溫哥華2023年4月16日定稿

 

(一) 緣起

冒頭新草綠油油

春分已過三月天

靈堂肅穆愁霧罩

悼念故人友誼存

慈祥容貌嘴帶笑

智珠橋牌兩擅握

時序先後受庠教

同飲源頭活水泉

 

(二)中文學會

黌宮初進意自豪

出入國庠探新知

學會活動多姿彩

幹事可修楝樑材

中文學會習時務(1)

 

師長尤以饒羅先(2)

春茗筵開展才藝(3)

羅師急才賦新詞(4)

會院年刊鴻文載

學長同年獻心得

會址早年馮公賜(5)

三年托身燭淚盈

潘用殷勤添開水(6)

一室如宅寄深情

馬列書籍擬拋棄

潘兄接收室歸公(7)

學長英名堪羨慕(8)

窺中研外冀兩兼(9)

重英輕中終遺憾

問學益友千遍師(10)

數哲同樓多遇上

數逢烟斗及大師(11)

 

(三) 其他校園活動

大路一開挑泥簍

服務社會立志高(12)

借時借地借書冊

焉及自握一卷香(13)

黃太嚴防風雅賊(14)

溫市再會話家常

土風舞會招手笑

弦歌踢踏舞翩翩

天文學會觀星象

糊塗不辨北斗星

週年舞會隆盛事

有緣無緣各自安

陸堂夕照歸鴉噪(15)

荷花池畔唸英詩

朗誦比賽慧心拼

夜鶯不及雲雀嬌(16)

化樓茵草並肩坐(17)

途人側目我逍遙

書友多情陷苦海

伴晤荷池了迷思(18)

天主學會延耶教(19)

基督學友播福音(20)

學苑君子總辭日(21)

中文母語始抬頭

驚聽杜鹃啼滴血

苦是試卷到手時

 

(四) 英文系

女盛男疏英文系

書友交遊無妞妮

争坐前排便傾聽

筆錄講義有借人

佳人戀嚐相思蜜

蓬髮麗人吸目光(22)

同窗兼職頻「較腳」

驚人無敵狀元郎(23)

半打吊兒郎成夥

一生知己已結緣

嘗扮導師有人記

我自得益早渾忘

喬叟開端當代止

一覽少遺英國文

詩劇小說文評備

當代英文闢新篇

歐美兼收語言學

一系化三分道揚(24)

皤首詩人傷舊友

同袍筆耕戰陣亡(25)

咆哮山莊源兒戲(26)

伊朝詩篇態萬千(27)

唐詩宋詞固經典

英詩共鳴繞夢魂

理性浪漫喬治繼

一進荒原當代迷(28)

瑪琍導修嚴又暖(29)

麥倫拈鬚解艱深(30)

批評視覺多培訓

社會論政亦擔當(31)

驚艶汪師教莎福(32)

文理夜校攀高峯(33)

格林改革振系務(34)

扶匡亦有姊妹花(35)

女將如雲男亦健(36)

堅實陣容頗堪誇

 

(五) 尾聲

匆匆三年日復日

事業處世奠規模

卒業在即助游游

八九重溫鄉土情(37)

四川善人飾歹角

學業戲劇性完場(38)

大會堂觀畢業禮

十姨慈顏露歡容(39)

謝師宴表寸草心

各奔前程失樂園

 

(六) 結語

燦爛時光早消逝

師友零落嘆奈何

及身歲月必戛止

此際誰共撫欄情

 

 

1 我參加中文學會會務三年, 1964至65任助理秘書.會長黎翰興,秘書文世昌,司庫陳慶祥. 學了些文書, 籌款工作和組織能力.

2 中文系系主任羅香林先生; 饒宗頣先生譽滿東西.

3 中文學會春茗, 諸生親炙老師,言笑晏晏.表演記得有請中大殷巧兒女士朗誦,又梁啟雄,張慧怡和黄華麒化粧演出詼諧劇. 參加者不限中文系.

4 羅錦堂博士(台灣笫一個本土博士)約1963年加盟,教詞曲. 一次學會中秋晚會, 就學生之邀, 即席朗呤自作新詞.

5 中文系笫一屆畢業生馮秉芬先生, 乃馮平山先生哲嗣,在中文系內捐了一間房用作中文學會會址辦公室,全校僅有.

6 潘用,中文系系役二人之一,人極友善.

7 1964至65幹事接班時, 房内有不少馬列書籍, 幹事欲扔掉. 上屆主席, 多才多藝受人愛戴的潘穗忻兄幫忙移走.

多年後, 中文系教職員增添, 房歸系所有.

8 1958年入中文系的學長人材濟濟: 單就我知道的男性有黄繼持,游順釗,李直方, 趙令揚, 潘祝垣.毛鈞年,陳學霖,曾登保.

9 我1963年入學,主修英國文學(六卷英國文學, 三卷當代英文 (Contemporary English). 笫一年唸四卷: 中文,英文(二)和心理學.

10 我沒有選中文系新置的翻譯三卷, 至今仍有遺憾. 移民後, 中文問道得益於布裕民兄(港大中文69屆) 和蕭若碧女士(理工,中大). 謹此道謝.

11 大學本部大樓有中英文兩系,哲學系, 數學系.上落樓梯時會碰到數學系梁鑑添博士, 笑容可掬,煙斗不離口, 系主任黄用諏教授和哲學系主任Christopher New.

12 大專社會服務隊, 替有需要偏僻地區修橋築路, 隊員有梁秉中, 李裕章, 麥萍施, 林鼎彝, 麥偉坤等. 我參與在梅窩築路數天.多年後, 一些成員又組織了大路社.

13 香港曾被澳洲記者 Richard Hughe 稱為 Borrowed Place, Borrowed Time (Andre Deutsch, 1968).

父親替我交學費, 九華英國文學科愛爾蘭人恩帥 Patrick O’Flanagan 送了些買書錢給我, 加上教夜校, 所以愛在書店徘徊, 偶然買一本.

14 黃太, 大學書店 (辰衝分店) 經理, 南非華僑. 移民溫哥華我兩重會, 言笑甚歡.

15 陸堂,陸佑堂.

16 英文學會(English Society) 舉辦英詩朗誦比賽,格林教授作評判,我唸John Keats, Ode to Nightagale, 低一屆劉漢傑君(67) 唸Issac Rosenberg, Returning, We Hear the Larks. 劉君笫一,我第二.

17 化學大樓前有草坪 (Chemistry lawn) ,人來人往.入學不久, 一位基督徒女同學大方地邀我坐在草地上談天,優雅自由. 我覺得不再是中學生了.

18 友人陷苦戀. 後雙方各由一朋友陪同到荷花池, 由當事男女二人傾談, 了結一段感情. 是大三的事了.

19 CATSO, Catholic Society 屬天主教,故此教義延續我在耶稣會辦的九龍華仁中學所接觸的教義.

20 CA, Christian Association 辦夏季生活營, 我也曾參加.有得信而受洗者.

21 學生會開會員大會,主席不淮用中文發言, 黄震遐李裕章等上台用中文駁斥他.學生報《學苑》(The Undergrad) 中文版編輯胡秀珠暨編輯组成員集體辭職.香港報章有稱他們為"學苑十君子".

22 有貌美女同學, 課堂外必有男友等候下課. 同學間有此一說: “拍拖拍足三年”, 可見當時人言可畏. 另有一位女同學, 當時來說髮型誇張. 常遲到, 引來全班目光. 但同級男女結為夫婦的, 記憶中沒有.

23 較腳, 俗語, 逃避上課的意思. 上課沒有點名制度, 男生日間兼職, 為數不少, 有同學能在中學教全職. 我覺得三年老師講課機會寶貴, 多出席, 但也有因辦學會事務而缺課. 同學張偉立, 卓爾不凡. 晚上在夜總會彈鋼琴, 少上課. 結業成績得一級榮譽. 後當律師. 惜英年早逝. 講師偶一點名, 我們才知同班同學姓名.

24 格林先生(Mr Alan T. Green)任系主任時新設當代英文三卷, 內容包括當代文學含歐陸戲劇 (Sanuel Beckett, Waiting for Godot; Luigi Pirandello, Six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an Author; Brecht, The Good Person of Szechwan), 語言學 (C.C. Fries,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Harcourt Brace, 1952) 和時評 (例如John Mander, Great Britain or Little England, Houghton Mifflin, 1964) .

英文系後來演變成三系, 文學院由是增加了比較文學系和語言學系. 突顯格林教授的遠見.

25 白寧頓教授 (Professor Edmund Blunden) 64年夏天退休前曾演講"第二次大戰戰地詩人", 提及Siegfried Sassoon, Wilfred Owen 等詩人. 大課室爆滿.

26 魏瑪琍夫人 (Mrs Mary Visick) 揚名之作《咆哮山莊的創作》(The Genesis of Wuthering Heights) 1958年第一版, 1965年第二版,67年 重印,香港大學出版社及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 魏氏追溯小說之源,乃出自白朗蒂(the Brontes) 四兒女自創之幻想國度.

27 英國16/17世紀文藝復興時代, 結合伊利莎白一世朝代(1558-1603), 詩歌大放異彩, 頗有唐詩風韻. 英宮庭情緣(courtly love)的怨男和中詩閨中怨婦,相映成趣.

28 粗略來說, 18世紀可稱為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 19世紀為浪漫時代(Romantic Age), 世紀之交喬治時代(the Georgian Period, 約20世紀頭二十年).

<<荒原>>詩一出 (T. S. Eliot: Prufrock and Other Poems, 1917; The Waste Land, 1922), 現代詩便成新風尚, 表現現代人的迷惘.

29 有幸跟魏夫人上導修課两年,一星期一次,一組只四人.

30 麥克倫(Ian McLaughlan) 先生.加拿大人.牛津碩士.講課多幽默諷刺之語.甚受學生歡迎.

31魏夫人請同學到家中作專題講述 (Critics Circle), 兩同學和我合作講” 中英詩一些愛情觀”. 魏氏又上大課時取一截詩, 從內容,文字,風格找尋作者. 教米爾頓<<失樂園>> (Paradise Lost) 時, 大段大段地憑記憶朗誦, 以顯彰聲調之美. 麥克倫剖析詩篇, 重視一字多義, 承繼 I.A. 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1927 和William Empson,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1930 的批評胍絡. 魏麥兩等教師曾出版社會評論期刊, 資金稿源皆缺, 兩三期便結束.

32 汪昭女士(Anna Wang) 是大一導師,教莎翁《麥克伯夫》(Macbeth)和福士打的《往印度之路》(E.M.Forster, A Passage to India, 1924).

33 讀大學時在文理預科夜校教英國文學和英文應用. 七位同學入了大學 .我自以為是事業高峯. 課程剛巧包括《麥克伯夫》. 參見WYKAAO 網站 “Three Memorable Years at the CMEI”.

34 格林先生於1964年繼白寧頓教授為系主任,大刀濶斧.把課程改成切合香港社會和研習語文之需. 1968年成立語文研習所(Language Centre), 招聘Robert Lord 為所長教授, 我為導師 (tutor) 之一 , 有幸回母校教英語十一年(1968-1979).

35 郭張凱倫(Helen Kwok)和陳張美美(Mimi Chan)两姊妹都任要職,前者助發展語言研究,後者教中古世紀英文和喬叟(Chaucer).

36 系中 Dr.B. Rooke 是研究英詩人S.T. Coleridge 世界權威, 格林教授畢業於牛津大學經典語言(the Classics)科, 系內現代語言學學科始創者. 麥克倫也是牛津畢業, 服膺劍橋新批評(New Criticism) 學者 William Empson (曾任中國燕大及面南聯大教授), 魏瑪琍是牛津碩士, 服膺劍橋文評家 F.R. Leavis. 又有Dr. Amelia Sun, 教現代英國小說和演講技巧, 關心學生. Monica Lai 女士翻譯了《賦與序選譯》(Rhapsodic Essays and Prefaces, 1979與賴恬昌合譯)和曹禺《王昭君》, 1980. 黎翠珍女士(Jane Lai) 曾先後翻譯了中英劇本二十餘種. 陸覺(Jack Lowcock)先生和Vicki Ooi 女士 (連同黎翠珍)負責戲劇一科.導師有汪昭, 游順釗, 馮煒文等. 還有美國訪問教授 Fulbright Professor 德州大學Professor Joseph Jones 開了一門美國文學.我也選修了, 英美歐文學都稍有涉獵.

37 游游, 游順釗兄(港大中文學士61, 英文碩士66) 辦校際學生討論比賽, 我和王顯誠等搬檯椅. 八九天安門民運後和他再聯絡上, 傳播他基於鄉土情和自由民主理念對當局作公正嚴厲地批評的文章.

38 <<四川善人>> (Brecht, The Good Person of Szechwan), 1966年暑期在大會堂演出, 由 Dr Vicki Ooi 和黎翠珍女士聯合導演. 主角為同班何慧貞. 現為紐約演員.

39 十姨. 順德媽姐(家傭), 自幼便鼓勵獎賞我讀書. 邀請她到大會堂觀畢業典禮, 她高興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