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本的菜根做人態度

經驗簡介

            七十年過去了,我幼時逃避日本人侵佔香港的殘酷景況,到我的家鄉廣東省惠陽和寶安地區,渡過了約五年的鄉村生活,接受了簡樸而溫馨的,充滿智慧的教養。本着它,我日後走遍世界的進步城市,多數在著名大學群體間過日子,從無疑惑,滿懷信心。我亦曾服務過國際組織,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卡尼基機金,及亞洲基金等,以社會開發專家的身份與各國領導和學者共事,促進人類的教育事業及可持續發展,泰然自若。 

            因為生長於中國的動亂時代,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不多亦不連貫,我的大部份知識,包括語文和專門知識,都是從生活和社會經歷,自學而獲的。在整個過程中,我幼年在鄉間的耳聞目睹,以及積極投入耕作生活所得的經驗和學習態度,構成我做人處事的真知獨見,至今仍然一樣。 

            我幼年住過的三個村子,是惠陽的青塘和大山下,和寶安的田背村。從村名可見,都是比較貧窮而離開文化中心的地方,每條村子裡認得文字的祇有二、三人。然而,村民對於宇宙人生的認識,尤其關係到耕作、食物和環境的處理,以及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接受,都充滿知識和智慧。我如今回想,這些人平日的談吐和自嘆,都是充滿哲理的詩句,載着中國文化的至理名言。我先母是一個方便的例子。我清楚記得她一生的許多講話和嘆息。她知道我疏淡財務,在我當上大學校長的時候,她有一次還教我對待一位合作投資的好朋友說:〝數要短結,人要長情。〞我至今查不出這句話的出處。但她的意思在勸我,為了維持好朋友的長遠美好關係,兩個人要定期檢討投資的情況,不要疏懶了好久以後才查看賬目,引起不必的誤會。 

            母親沒有讀過書。她的父親讀過兩年私塾,外婆是文盲。同母親一齊成長的六兄弟姊妹,也少有讀過書的。母親出生在清朝末年,歷經地方動亂,朝代更換,中日戰爭,解放戰爭,階級鬥爭,以及移民到加拿大定居,最後於睡眠中仙世,享年一百零四歲。她一生的得失都曾大起大落,在逃難和鬥地主的經歷中,曾驟然失去一切錢財和尊嚴,並得來不公平的罪名和折磨。這些她都一一接受了,不怨天地,只以寛容之心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眼前無報,時辰未到〞,樂觀地面對現實,務實地渡入明天。我從小聽過不知多少這樣的〝嘆息〞,有些出自《增廣賢文》,有些源自《菜根譚》,有好多來自《詩經》、《孝經》和儒、道、釋的智慧。我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傳承,平民百姓是依賴口傳和生活經驗的印證而數千年一貫的。 

            正因如此,又因為今天中國人趨向都市化和國際化了,日常生活少有親力親為的經驗,即連人際交往亦逐漸虛擬化和被動,我努力寫完《安身立命 — 活用孔子心理學》,《安心自在 — 活用老子心理學》,和本書《安寧創智 — 活用禪宗心理學》這三本書,寄望把中華智慧放在今天的一個世界格局中,介紹給青年大眾,讓大家認識,我們祖先經千萬年積澱而成的智慧,十分有用。 

            在本書的最後篇幅裡,我特意把《菜根譚》這本好書,經過整理,用現代敍述介紹給讀者。 

實用真知遠播

            中國歷史歷經唐宋盛世,在宋代的後期,皇帝的詩詞表現蓋過他們的治國功蹟,政權很容易便被蒙古人取代了。元朝强權統治,把中國的勢力擴張到歐洲和亞洲,威風至今猶存。但是,文化的發展則囿於缺乏自由發展,要等到明朝方興起了復古浪潮。就在這樣的背境下,洪應明的《菜根譚》驟然出現,閃顯出文化光輝。 

            明朝(公元1368 – 1644年)是中國社會開始資本主義的時代,社會出現由貪婪金錢和權勢引生的物欲橫流的景況,貪污和獻媚行為貫透政府階層,而市井的俗氣亦與日俱升。像《菜根譚》這樣蘊涵着人生哲理的著作,一方面在百姓中間廣為流傳,一方面又在道德淪喪的上層社會受到冷落。這樣,連洪應明的生平亦沒有流傳下來。他以〝自誠〞為字,以〝還初道人〞為號,在在表現出他秉承儒家古訓修身養性,以及本着道家和禪的謙虛做人的蘊味。他在大時代中受到疏忽,不是意外的事。 

            意外的是,《菜根譚》傳入當時同樣經歷着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日本,卻即時受到震撼人心的效應。而且,中國文化的一切,成為日本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我讀英國史家齊治‧仙森(G. Sansom)的《日本文化簡史》(A History of Japan)這樣寫道:〝禪宗對日本的影響極為微妙廣泛,早已成為日本文化精髓的極致。它如此深入於日本人的思想、情操、美術、文學和生活習慣之中,以至任何人寫日本精神,如果不提中國文化,雖然百思深慮,亦不容易成功。〞 

            仙森原是英國外交官,長期在日本生活,譯述甚豐。他後來去了新加坡,然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日本文化史。一九六一年,我有機會在南洋大學與他會談,問他寫日本人精神的困難所在。他說:〝困難是日本文化的絕大部份表現都來自中國,而我們又不便說明,因為日本人愛大自然的美和實用,雖然受着中國禪意的影響,卻超過了原本,變為純粹是日本人靈魂底裡的東西。又如中國的陶瓷傳到日本,他們不求瓷器的白和薄,而求它的不對稱及不完整的美,像日本人所珍貴的茶砵,是粗的。他們的茶道注重禪寂的享受,不在乎茶是否名貴。〞 

            仙森教授的話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因為,《菜根譚》傳入日本以後,即時被日本人運用同期傳入的印刷術出版,受到廣面的歡迎。那還不是一時的熱潮。等到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當日本企業出現衰敗跡象之初,企業家和管理學家又爭相印發《菜根譚》,把它的理念納為拯救日本企業中人心不安的災禍。那年代的日本企業家的桌上,多數放着一本讀殘了的《菜根譚》,而人們的談話,亦以該書的格言為口頭禪的,講述人際關係的要義,溝通的態度,敬愛大自然的生生之德。我記得看過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1983-84年的全國企業家之中,有83%的受問者,其辦公室掛着一幅由整齊的楷書寫成的名句:〝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下面,我挑選了五十九條洪應明格言式的智慧,獻給讀者,希望大家看了獲得啟示。《菜根譚》有數個板本,共載四百零八條,其中有意義重復的,也有訓教氣味嚴厲的,今天的讀者也許認為過份多言及古板。我的選擇迎應今時讀者所需,以及喜歡,即時心有回應。我把它們組織在〝生活安樂〞,〝閒情欣賞〞,〝人格修養〞,〝處世良方〞和〝人際關係〞的五個人生領域,方便查閱。 

            這些格言的文字優美,比喻清晰,容易叫人讀了琅琅上口,反覆咀嚼其深意,就像我們今天偶然吃了小菠菜根一樣,很有甘香味道,不可多得。然而,這些格言寫於五百年前,不免有些是不適今天時宜的。所以我只精選了五十九條。若然讀者嚐過了,覺得淡味興緻勃勃,可以查看原作全部,善莫大焉。 

生活安樂

           * 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此事難言,借他事隱諷之(幽默之)。今    日不悟,候來日再警之。如春風解凍,和風消冰,才是家庭的型範。 

           *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寛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 

           *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諛者來。 

           *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心機。 

           * 心地寛舒,便福厚而慶長,凡事成個寛舒氣象。念頭迫促,便祿薄而澤短,凡事得個迫促規模。 

           * 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善用者殺機。 

           * 道是一件公眾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家飯,當隨事而講求。 

            * 天地有萬古,此生不得再,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 禪宗曰:〝饑來吃飯倦來眠。〞詩旨曰:〝眼前景致口頭語〞,蓋極高寓於極平,至難出於至易;有意者返遠,無心者自近也。 

            * 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澄彻;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混合無間。 

            *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閒情欣賞

            *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 此身常放在閒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此心常放在靜中,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 

            * 畫閒人寐,聽數聲鳥語悠揚,耳根盡彻。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 

            * 忙裡要偷閒,須先向閒時討個把柄。閒中要取靜,須先向靜裡立個根基,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其中得大機趣。 

            * 雨餘觀山色,景象便覺新妍。夜靜聽鐘聲,音響尤為清越。 

            * 從靜處觀物動,向閒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閒,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 會心不在遠,得趣不在多。盤池拳石間,可見萬里山川之勢;片言隻語內,可悟萬古聖賢之心。 

            * 興逐時來,芳草地携杖閒行,野鳥忘機來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兀坐,白雲無語漫相留。 

            * 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起自成詩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 

人格修養

            *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謂之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 人有百折不廻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 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 

            * 忙處不亂性,須閒處心神養得清。死時不憂心,須生時凡事看得破。 

            *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 燥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思者冰清,逢物必殺。擬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 

            *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必非邃養,施為宜似千鈞之弩,輕發者決無弘功。 

            * 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淨境空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 

            * 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樹。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鳥飛。 

            *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 

            * 古德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吾儒云:〝水流任急境常    靜,花落雖頻意自閒〞。人常持此意,以應事接物,身心何等自在。 

處世良方

            *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浮囊。世事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隨遇而安,則無入不得矣。 

            * 立身不高一步,如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讓一步,如飛蛾投燭,如何安樂? 

            *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寛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 居家有二語:曰惟恕則情平,惟儉則用足。 

            * 熱鬧中著一冷眼,便省許多苦心思。冷落處存一熱心,便得許多真趣味。 

            *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 機息時,便有月風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遠處,自無車塵馬迹,何須痼疾丘山? 

            * 人生太閒則別念窃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牽文泥迹,便落塵世苦海矣。 

人際關係

            *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兩家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 心懷寛厚,如春風煦育,萬物遇之而生。心存忘刻,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警傷於察也。二語並存,精明而渾厚矣。 

            *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中惠而傷大體,毋借公以快私情。 

            *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的,要善為化誨,如忿而嫉之,是以頑濟頑。 

            *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嚴。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 人情反復,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樂法。 

            *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 怨因德彰,故使人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人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地,心迹宜愈顯。待衰朽之輩,恩禮當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