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回憶之一 :  半世紀英語教學之雪泥鴻爪           

「教育眼」再出選集了。我在1982、83年間曾參與寫作。當時任職理工學院, 寫的題材頗為蕪雜, 職業訓練、工業教育、語文教育政策、語文教學都有。這次重印選了两篇懷人的短文, 另外三篇, 祇能說是身處其中所見所聞而已。英文顧問和語文教育學院是1982年以後二十多年教育改革的第一波,引出新的認知取向的課程發展模式, 掀起一場課程改革運動; 記者的質素長期令人關注, 原因複雜; 幼教的問題則是有了兒子而感到切膚之痛。

編者要求作者每人新寫一篇「教育眼」,撫昔論今, 但我離開香港已久, 對現時教育界所知零碎, 難以應命。且讓我借新的篇幅, 反省一下個人英語教學之經歷,尋找過去的足跡。

先說學。我進入中學,才正式學英文,至今近一甲子了。我寫過一篇記錄早年學英文經過的文章(註一),這裡只提結論。我能掌握英語, 學校因素有:良好的學習氣氛; 留級制度;學養兼佳的愛爾蘭神父,課外活動往往由他們領導;英文老師語文優雅、教學認真、關心學生(註二);校內語言環境頗寬鬆,課室內主用英文,課室外主用中文。英文科包括文法、閱讀理解、口語、默書、文學、作文。教學法可說是直達法(direct method),即是直接研讀好文章,理解它的內容和字義,答問題,或加作撮要;筆頭文法習作很多,初中有淺顯文法課本,高中才有少量高等文法的講解;一些神父教學法獨特,使學生印象深刻。個人因素自覺有:情意因素 -- 如對語文的喜好、怕教師責罰、仰慕校長演講的風釆、略有所得就有成功感等;重複朗讀好文章或淺易英詩;模倣他人演講; 歌唱英文民歌及流行曲;強記前置詞、成語和歸類詞彙;經常拼讀英文音節;玩味英詩和散文的音調節奏; 做大量的文法練習而不感厭惡。

再說教。我唸大學時曾在夜校任教三年(註三),畢業後教中學两年,專上學院二十七年,1995年移民後一對一補習,教齡至今算有五十年了。總的來說, 我身處的教學環境和所遇的學生比一般中學老師為好。我沒有受過師訓,只唸過應用語言學。我的經驗並無代表性。

1966年我初出道教書時,頗受結構法 (structural method)影响, 曾把基本句式根據成份表列出來, 學生口頭筆頭作句,補充正規課。這種教法和直達法到了七、八十年代漸漸被傳意法取代。傳意法直指語文功能本質,立意正確,但現在多數人認識到,功能和形式實是一物的两面, 不可偏廢。我覺得, “意”的涵義, 啓人深思。回想中學所讀的文章,情趣兼備。一位朋友到了中五,迷上了羅素的散文,英文程度随而飛躍, 可見“意”之效用教學技巧之重要, 不言而喻結構法、直達法、傳意法在實施上不是互相排斥的,一個傳意練習可兼顧句子結構、含意和功能。如何 “施法”使學生全神貫注, 運用語文,充份利用課時, 是重要的課題, 因為浸淫時間和成績是成正比例的。要做到「一個都不能少」,更需要有分組分程度自學齊學的“法”。「有入有出」(多聽多看書導致有寫有講)、「多讀多得」、「寫就是思」、「寫才會寫得好」都是平凡的硬道理,一如教師必須不斷進修, 英語才會學得練達

1968年我轉往專上學院任職,教之外還得做研究,接觸到的理念和研究所得又轉化為試圖解决各種語文問題的社會行動。我把社會語言政策、語文教育政策、語文教學三項事情作為思考對象和行動的指引。前两項植根於我認識的民主自由思想和社會語言學,第三項則以應用語言學作挹注。第一項驅使我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文運動。第二、三項引致我參與政府的咨詢小組,如中學英文科、新聞從業員訓練咨詢小組, 及成為教統會第六號報告書成員(註四)。教之餘,我也推廣語文教育。在港大語文研習所時,曾探究「口語能力」(oracy)和設計聽力測驗, 所的工作間接促使教育系和考試局合作, 在中學英文科加添了聽力考試。有一陣子, 社會擔憂英文水準下降, 但客觀証據不足, 後來考試局每年在試卷內包括一些基準題, 對水平有否升降才有一些實據。在理大時,為記者開辦英語進修課,與同事創立中英並重的「語文及傳意」學士課程。又為增強閱讀研究及與國際教育團體交流,跟隨一些學者成立香港閱讀學會。此外,參加教育專業團體,對各種教育問題提出意見和批評。「教育眼」是其中一個平台。

移民後, 我專注於一對一補習, 學生學習時間一年至五年不等英文處於母語地位,內容以文學為本。詩、戲劇、小說屬於必讀, 亦有從大眾媒介取材。沒有指定要考的範文, 各校各施各法。寫作佔總成績比重大。校本評核佔60%。由此想到,香港每一個學生能否逐一有個六年一貫的語文成長輪廓圖?  

結語。我在回歸前對香港語文教育作過一個樂觀的預測,理由有: 一、英語洗去了殖民和權勢色彩,回復到一個有實用價值和深厚文化的語言, 而中文隨着中港關係深化, 地位必會提高,重英輕中的社會語言政策應會被取代, 中英並重的局面有利於學生中英兼能。二、教統會已制訂了一套語文教育政策。三、香港教育學院之成立。四、語文基金之設立。五、教師會有水平基準試。六、英語是世界最流通的商品,易於接觸到, 各種媒介的教材五花八門, 車載斗量。

我的預測就當是一個老兵對同僚的祝福吧。

註:

一.見九龍華仁書院安省舊生會網址, Features 欄,“How I Learned English in Wah Yan College Kowloon”。

二.見上址“18 Letters from Mr Patrick O’Flanagan”。

三.見上址 “Three Memorable Years at the Cognitio Matriculation Evening Institute”。

四. 我的任期是1993年9月至1995年2月, 直至咨詢稿完成, 正式報告書出版於1996年3月。

(以上文章原載於《「教育眼」回顧與展望文集》(香港: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