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夢
夢是人們無意識的伸展發揮,驅幻想至無限。詩人慣用直觀和幻想感知和創造,運用文字魅力把心中的意象成詩。
不知是否因為方塊字的特殊形象、形聲、形意和用部首結合成字的魅力,中國詩人在詩詞中提到夢的,遠比外國詩人頻密得多。幾乎沒有詩人不說夢的,有些更每首詩都提起夢。
最為民眾熟悉的夢故事是「黃粱美夢」,載於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
故事說,一位醉心榮華富華的盧生,在旅店遇見一名道士呂翁,向他提出自己的心願。道士給他一個舒服的枕頭,他枕着睡熟了,發了一個夢。夢中,他考試中舉,官至宰相,家中妻妾滿堂,奴僕數十,一直享福到八十多歲才安然死去。不料,他驟然醒覺,看見自己睡前蒸下的飯仍然未熟,感到十分失望惆悵。對此,道士安慰他說:〝人生的榮華富貴,都不過是一場短夢,得與失都是過眼雲煙,你不必在意而傷心。〞
這故事由許多詩和戲劇向大眾宣說,一直流行至今。你如果去河北邯鄲的黃粱夢村旅行,可以見到呂仙祠裡掛着一付對聯寫着:
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
夢窗詩人
到了清朝,詩人宋荦寫了一首《邯鄲道上》,表述其事,詩云:
邯鄲道上起秋聲
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來名利客
滿身塵土拜盧生
也許吳文英(1207–1269)最愛詩夢。他終身布衣,早年取號夢窗,晚年則號覺齋。《詞源》評他的詞為清空,〝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他的小詞《唐多令》說:
何處合成愁 離人心上秋 ……有明月 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 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 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 謾長是 繫行舟
好一個「休」字,在夢裡把多少年事一概放下。一個人放下了好事壞事便進入化境,可以安樂過活,享受人生。他寫自己與友人賞梅的樂事,借景懷念名將韓世忠,詞云:
喬木生雲氣
訪中興英雄陳跡
暗追前事
戰艦東風慳借便
夢斷神州故里 《賀新郎》
父子齊名情異
中國詩壇中有父子齊名的。北宋詞家晏殊父子皆名聲馳遠,佳句為人千古同誦。但是晏殊的境遇比較安適,寫夢的詩句不多,兒子晏幾道卻終生孤獨而不得志,需要向夢中尋求心靈安撫,他寫詩幾乎每詩均提起夢。
晏殊(991-1055)十四歲便被召由宋真宗親身考試,賜予進士,於二十歲當翰林學士,到宋仁宗時當宰相兼樞密使。他曾興學,范仲淹和歐陽修都是他的學生。後者總結他一生說:〝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保身全。〞
晏殊不多寫夢,卻有夢見試題和詩句的記錄,可見他是很有「夢感」的人。他留給我們的名句很多,如〝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玉樓春》,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後者用十四個字,寫盡人對大自然的變化只有接受,對大自然的循環生息卻可以感到無限安慰,對生命的延續長久應有信心。
人所共認,晏殊是「北宋倚聲家初祖」,他和柳永共同開創北宋詞壇的新局面。柳永的詞家戶皆曉,晏殊的詞精雅清新,是上流人士的精神參湯,所以有初祖的稱號。
不過,晏殊也同情落寞歌女的辛酸,寄予同情。他的《山亭柳》下闕說:
數年來往咸京道
殘杯冷炙漫消魂
衷腸事 托何人
若有知音見采
不辭遍唱陽春
一曲當筵落淚
重掩羅巾
晏幾道是晏殊的第七子。他生於官家,卻沒有興趣當官,一不應試,二不喜歡與權貴往來。他二十多歲亡父,即〝平生潛心六藝,玩思百家〞過日子,連蘇東坡要見他,亦遭拒於門外。
他的唯一好友黃庭堅評他的作品為〝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在中國文學史上,他和秦觀並稱。為何連東坡亦慕名要與他會面呢?因為他讀了秦觀的《浣溪沙》,感動得流淚!該詞下闋云:
飛雲當面化龍蛇
天矯轉空碧
醉卧古藤陰下
了不知南北
試看晏幾道寫情,是否亦能使東坡流淚?
夢入江南煙水路
行畫江南
不與離人遇
睡裡消魂無說處
覺來惆悵消魂誤 《蝶戀花‧上闋》
意欲夢佳期
夢裡關山路不知
卻待短書來破恨
應遲
還是涼坐玉枕時 《南鄉子‧下闋》
晏幾道一生潦倒,他愛的人都不能與他長相廝守,共渡歲月,所以他不能不與夢和醉互相糾纏,從虛幻迷茫中尋求心靈的安撫。他感到〝酒醒長恨錦屏空〞,就向〝相尋夢裡路,飛雨落花中〞去尋求解脫。他身受〝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的相思離恨的煎熬,能不付給〝琵琶弦上說相思〞,或者咏嘆春夢秋雲?
他抒情最真摯而受大家共讚的,是他的《減字木蘭花》:
長亭晚送
都似綠窗前日夢
小字還家
恰應紅燈昨夜花
良時易過
半鏡流年春欲破
往事難忘
一枕高樓到夕陽
像他父親,晏幾道留給我們的名句也不少:〝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皇帝的智夢
便於言情的詞並不出於宋朝,卻於宋朝攀登了文體的顛峯,由皇帝的夢想鼓勵。早在唐朝,大詩人李白,劉禹錫、白居易和溫庭筠等,都己寫下一批曲子詞的佳作,李白的《憶秦娥》尤其膾炙人口:〝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北宋建國者趙匡胤以「陳橋兵變」自加黃袍以後,深知打殺搶掠的可怕,決心給士人武將一個「文恬武嬉」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在夜夜笙歌、酒色征逐的文化氛圍中,享受音樂和詩詞。於是,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學術昌盛、及詩文興旺的理想景況中,文人輩出,作手雲蒸。詞家從宰相晏殊到歐陽修,到文豪蘇軾、柳永、辛棄疾、陸游,還有女士朱淑真和魏夫人,把宋詞推向一條爽朗俊健的康莊大道,勇往直前。
我們今天欣賞柳永的「俗詞」和蘇軾的「雅詞」,一方面可以聽見「里巷歌謠」所唱的男女相愛的纏綿悱側心聲,同時又聽見「懷古咏史、憂國憂民」的感嘆,以及「說理談禪、抒情言志」的豪放高歌。不論是前者或後者,詞人都把方塊字特有的魅力,畫出異彩,言幻情於飄影,叫讀詞人心靈夢遊太虛,又緊貼肺腑。
雅夢望遠
蘇軾以詩為詞,將詞的領域提升至與詩等同的地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見到「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寫照。他把李白《憶秦娥》的聲情悲壯與婉麗,展衍為《念奴嬌》的慷慨豪壯、昂揚激越的詞曲: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
人間如夢
一樽還酧江月
胡寅在《酒邊集序》說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豪氣,超乎塵垢之外。〞
蘇軾寫心願(wish)不限於具體的「得」,而是放大時空至無限。他四十一歲在密州,仕途遭受挫拆,又遠離最親愛的弟弟,在中秋之夜,感懷世事,飲得大醉,執筆一口氣寫成千古受眾所誦的《水調歌頭》,情深意遠,氣勢磅礡,詞末一句,把「夢想」寄托為「成真」的必然事實: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軾寫夢,有〝夢隨風萬里〞的氣度。他願望自由(freedom, 不是liberty),把個人的個性解放與精神自由放在「與大自然共生息」的平台。他被貶黃州,又得眼病,感到十分困惑。他的一些朋友久不聞訊,以為他已逝世,互相悼念。但是,他心腦豁達,雖然借酒消愁,卻仍然親熱大自然的浩蕩,心靈崇高。這便是他寫《臨江仙》的背境: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最後一句呈表詩人對自由的企盼,竟然使宋神宗裕陵看了非常感動,下令把他送往更近京城的地方。為何如此感動呢?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就是說,人類最真最大的自由和理想,必然與大自然的境界相同,高貴又崇高無比。〝倚杖聽江聲〞和〝江海寄餘生〞的行動和寄望,都叫讀者移情深遠。
蘇軾思念亡妻王弗之情深切,雖然經過十年的漫長歲月,仍然無法放下,只有向夢裡尋她會面。然而,夢裡相見只能無言流淚,同樣不能抒解憶情,只能在每一個明月夜裡,心馳那「短松崗」上的「千里孤墳」。情的哀傷,莫過於此。蘇軾的這首《江城子》,是他夢中之作,醒來記錄而成。它說明,人的無意識不但幻遊,超越時空,亦能哀傷凄惻,貼緊心胸。詞云:
十年生死兩茫茫
……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
正梳妝
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
短松崗
爺孫夢相同
岳飛(1103-1142)的《滿江紅》,是所有中學生都能記誦的,悲憤慷慨,寫他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少年時讀着〝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只覺得美,不曾神入那種時空和壯志互相糾纏的真景。
岳飛寫同樣的精忠報國的赤城,亦有改用蘊藉悱惻的情懷的,如他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
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 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
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 弦斷有誰聽
岳飛的孫子岳珂(1183-1234)繼承爺爺的詞風,不是昂揚慷慨的一面,而是柔情似水的宛曲呈辭。他留給我們的僅有八首詞,卻是餞美婉麗、筆調細膩的佳作,這是他的《滿江紅》,寫獨守深閨的少婦對情人的相思憶戀,無夢境寄意。詞云:
小院深深 悄鎮日 陰晴無據
春未足 閨愁難寄 琴心誰與
……
雲外月 風前絮
情與恨 長如許
想綺窗今夜 為誰凝佇
洛浦夢回留佩客
秦樓聲斷吹簫侶
正黃昏時候杏花寒
簾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