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的美滿人生

智慧源流

          中國哲學智慧有兩個起源:一是《周易》,二是《尚書》。前者闡述宇宙生生不已的變化,啟發中國人積極生活,〝窮刖變,變則通,通則久。〞後者提倡一種絕對正義理念,由「皇極」代表至高權威。這兩個起源影響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在距今二千五百年前,提供一套完美的人文主義思想,教人修身養命,與大自然及社會和諧共處,彰顯人的高貴。 

          古人的智慧以一個完整的系統解說生存,突出人的自主地位,亦兼顧宇宙的大化運行。在這架構中,人的精神保有無限的提升空間,使他可以成為至人聖賢(儒家),成為詩人(道家),成為慈悲使者(佛學)。人的這三種可能,合起來潛伏着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和孟子承接了《尚書》的治國道理,强調天子替天行事,以德治理社會。天子執有「皇極」(即絕對正義),必須〝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辟字與僻通。這三句話警告帝王,不要惟威作福,及沉迷於奢侈生活,必須以身作則,教育人民修德行善,關愛他人,邁向高雅的境界。 

          孔子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孟子敍述君子(好人),〝所過者化,所存在神,上下與天地同流〞。這樣,人間和諧共相關愛,人與大自然亦互相生息,保持宇宙的秩序,長久持續發展。 

          老子說宇宙有生於無,生命在萬有的現實中藏着「無」的境地,一切歸「道」,展現在〝道體、道用、道相、道征〞的四維中。莊子貫通儒道兩家的智慧,提出「真我」的思想。人的真我自由自發,不斷求上(心靈高貴),到達「與道為友」和「與道同遊」的妙樂境界。 

真人的陷溺

          真人本着誠心做人。《禮記‧中庸》載:〝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能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就是說,當人融入宇宙的生命規律中,同心交感,便可同體渾然同流,不有敵對或矛盾,只有一體俱化,共相繁衍昌盛。這種一體雙生的意蘊,可以見於元朝才女管仲姬給她丈夫趙孟頫的情詞裡,情純意簡。詞云: 

     爾濃  我濃  感煞情多  情多處熱似火

     把一塊泥  捻一個你  塑一個我  將咱倆一齊打破

     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你  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生同一衾  死同一椁 

          莊子繼承古人的智慧,用生動的文字和比喻,反覆敍說「真人」的道理,載於《大宗師》。 

          大宗師即尊敬學習「大道」為宗師,認真學習該篇的整體道理。 

          「大道」說,宇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體生命,它的整體就是道。 

          「道」亦包含宇宙中的萬物生命。宗師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可以分別認識「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生死如一」的人生觀,「安心化育」的做人態度,「物我兩忘」的生活境界。 

          在本篇中,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愛!〞用白話文說,即〝知道哪些是天然的所屬和秩序,知道哪些是人為的結果,就是認識事物與人生的極境了。〞 

          這話看來簡單,它所含的意義則深遠,合用於今天世界。我們今天遠離了大自然,過份自大自私,本着「人定勝天」的所謂「科學精神」,肆意向大自然索取好東西,更進行破壞改造,結果危害生態平衡,貼身地陷害每一個人的福祉。 

          據今天(2014/4/19)互聯網的報導,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瑪遜叢林,經一百年的過度開發,將於2050年大幅度消失,大自然的功能亦將隨着無效,加速全球暖化,許多臨海大都市水浸消失。這個叢林橫跨八個國家,佔全球雨林的一半。1900年至今,殖民地軍隊殺滅了九十個原地民族,連同他們的生物和醫藥知識,並大事肆意開發搶掠自然寶物,造成大害。天氣異常所生的災害再無需多說,暫時放下。個人吸着帶毒的空氣,喝着染毒的水,吃着致癌的食物,以及染上變種的疾病,成為現代生活中每個人的心理壓力,叫人感到恐慌又無可奈何。 

          我們遠離了大自然,知識亦隨之不足,變為愚蠢。今天身處都市熙攘生活中的成人小孩,多數不知各種食物、日用品和資源(如水、電、汽油)的來源及過程。因為,父母不知怎樣教子女,學校的課程亦不注意「生活知識」和「自然知識」,只顧「書本知識」和「考試知識」。甚至今天的「虛擬知識」。學校的裝備以科技設備和人造環境為「先進」象徵。 

          為甚麽說現代人愚蠢是因知識不足呢?可分多層說明。第一是不懂得生活和無能生活,因為只懂得吃各種「現成食物」而耗費金錢,進而必須賺錢,甘心做「被動」的工作及「被誘」的消費,沒有獨立自由。第二是不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既「不知己」亦「不知天」,所以不懂做自主生命的真人,只顧陷入依賴性的生存深淵。第三是不明知是智的本質,缺乏生活知識即是沒有生活智慧,更遑論高貴人生。這樣的人,無論經濟條件或物質享受,終不會感到圓成快樂的,更不能攀上高貴滿足的台階。 

怎樣做真人

          莊子借古人的模範說:〝古之真人……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翻譯成白話,即是〝古時的真人,不會忘本,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他欣然接受週圍的人事和物質,視生與死為自然往返。這即是不用心計去影響道,亦不求改變大自然。這就是真人。〞 

          莊子說的道理,不分古今,都一樣可行。放在今天的生活狀況中,不忘本即是知道自己的文化本源和現實,不論身處何地,都不違反自己的人性和賦予,誠實做好本份,盡量把握現在,順其自然地欣賞生活的積極「所有」,不貪求長命富貴,只是隨緣怡然。這樣,我們不求改變大自然的秩序,或者沉迷在人為狀況。 

          後二句好像有點消極和不上進。想深一層則不然。試想人類自從創生了「消費主義經濟」(Consumerism economy)以來,一方面企求「無限量生長」(unlimited growth),另一方面創生了「即用即棄」(disposable)心態和行為。大半世紀以來,初時的「可行」憑藉强國對弱國的暴搶和推銷,把賤價搶得或騙來的物料,經過加工,又通過廣告和誘騙,賣給愚昧的大眾。如今,那方法行不通了,又另謀新法,例如印製大量鈔票,以及動用傳媒,製造「輿論」騙人。知乎此,我們對於過去的「先進經濟國家」和「開發中經濟」一類名詞背後的真正含義,應該有所警惕。我們對於先進國家的經濟論,以及他們的MBA教育程式,亦要知所取捨。 

          無限量生長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一棵樹要是長遠地每年長高長大,一來它沒有足夠的住所和養分,二來它會侵佔同類的「利益」,造成鬥爭。 

          即用即棄的行為更壞。簡單說,它造成浪費,製造環境污染。更重要者,它扭曲人性,叫人賤視萬物,濫用萬物,變為「被物所役」的可憐蟲。中國文化六千多年前即有《易》的傳統智慧,用簡單的話雋定中華文化的精髓,即〝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載物〞。最後四字說明,人必須敬物愛物,同物共相生息。 

          莊子繼續說:〝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乎其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百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 

          轉為白話,莊子說:真人的形狀適宜他的本真而不做作,他好像不足卻沒有負擔,不隨從大眾又不堅執一己之見,志向廣大而不誇浮。他樂於自適而喜歡自己的狀況,他的一舉一動好像是應該如此的。他內心充實而容貎和靄可親,為人寛厚而得人尊重往來。他的精神遠大好比世界遼濶,他的行為超邁而不拘細節和得失,他深藏不露好像把自己關閉起來,他對人不用心機;也說話不多。 

          讀者可以拿這一詳細的敍述放在自己身上,衡量可以得到多少分數。更重要者,用這敍述去觀察親朋,工友,老師和政治領袖,從中了解他們,認識他們,找着適當的人選而向他學習,磨練自己。 

居心至樂

          真人是安樂之人,亦是成功之人及長久之人。對此,莊子在《齊物論》中借王倪之口說明。《齊物論》肯定,宇宙間的一切人和物都有價值,亦各有獨特的意義和內容,大家平等,不分貴賤。全篇有七章,首章即提示人們,要打破自我中心,關心他人和萬物。第六章列舉三個寓言故事,說明當一個人真的明白萬事萬理,生命即神妙極了。莊子借王倪之口說: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傷,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用今言說:至人神妙極了。山林焚燒熱不了他,江河冰凍冷不了他,雷霆擊破山巒不使他受傷,狂風起浪不使他驚駭。他會駕雲與日月傲遊太虛,不為生死變化所動心,何況人間的利和害呢? 

          至人即成功之人,由真人修練而成。莊子所言的自然動靜,今天仍然與我們同在,不過已經不像古時那樣直接影響我們罷了。但是,我們如果到郊野旅行,有時亦會為海浪和迅雷所震撼,認識到大自然的威力,感到人的渺小謙卑。 

          至於「乘雲氣,騎日月」的經驗,則凡是坐過遠程飛機的人,都可親身感到科技的威力,幫我們凌駕在雲層之上,而且超越時間和空間。然而,這樣的遊歷是違反人的生理自然的,我們必須付出Jet-lag(時差)的代價,作為現代人挑戰自然的插曲。 

          我嫌莊子不提大自然的美的威力,像晨曦晚霞,山河秀麗,以及那無限多的循環不盡的春花秋月,人間作息所得的秋收冬藏那種滿足和安慰。 

          我們從小學課本即熟誦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假如老師們着重解釋這兩句詩的人與大自然的契合,以及人審美能量給自己帶來的心靈安慰,可以幫助學生豐富生命。 

          今天,住在都市中的獨立小築(bungalow)的僑胞大眾,故然可以享受同樣的恬怡心境,洗盡繁忙工作所積生的心靈塵垢。即使是住在密密麻麻的「石屎森林」中間的升斗市民,不也可以在週末或每天清晨,到小陽台裡欣賞自栽的小花,仰望遠方的高山,獲得心曠神怡的快慰嗎? 

          看到和感到甚麽呢?怎樣同享「至人」的福份呢?這就要靠我們父母及教師所教兒童怎樣審美和享受美的感染了。小菊的榮枯告訴我們,生死只是大自然的必然循環生息,只要生活得燦爛光輝和有意義,便可滿足而問心無愧。巍峨長在的青山,代表宇宙的恒常久遠。兩者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兩者都訴說大自然的秩序和生之深意,兩者都是那麽純樸而可以親近,都是人與大自然一同化育的具體事物,人的生命奧秘的真實揭示。 

          美哉宇宙,大哉人心,宇宙居於我心,我心遊於宇宙大化流轉。這就是真人生命的動力和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