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中的知行觀 - 知易行難 

年輕時看過孫中山先生在『心理建設』一書,提出 知難行易,一反傳統的 知易行難一詞。當時覺得只是不同的文字鋪排,同一意見的兩面表述,未有深入瞭解。

近年看多了一點書,才認識多些其中微言大義。

知行觀是講認識論問題的,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人的活動就是表現在 認識事物實踐活動,亦即是

一種知行觀在社會上佔了主導地位,就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討論知行觀,概括起來有三個:

第一個是知行難易的問題,第二是致知方法的問題,再而是知行先後的問題。

儒家經典『古文尚書』,提出了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意思是要認識一件事情,懂得一個道理並不困難,困難是把它付諸實行。後人慨括為 知易行難。雖然清人考証 古文尚書是偽書,是漢朝人偽托,但大多數人還相信 知之非艱,行之為艱出自儒家經典。

從現代觀點看,知和行之間並沒有一個絕對的誰難誰易的問題。但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對事物的觀察手段相對粗陋。獲得關於這個世界與自身的知識也相當直覺和膚淺的。

人們長期停留在這種直觀和膚淺的真理水平上,很容易產生一種直理觀。這樣的知識理論憑著口耳相傳或典藉的記載,要瞭解它,並不是一件很困難復雜的事。但要運用這些知識去改造自然或改造社會,並且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

相信這就是 知易行難此觀點在古代長期支配人們的想法的主因。

另一角度看,儒家一向主張以 仁德道德和禮治國。它要求人君,仕大夫,下至平民百姓不僅僅懂得仁義禮智,考悌忠信等道德原則,還要求人們把這些道德原則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強調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要人們言行一致,反對知行脫節。

知易行難這觀點有它的積極意義。

-------------------------------------------------------------------------------------------------------------------------

 (續...知行難易  知行合一 

梁兄, 

簡單來說,「知易行難」泛指道德之知,例如誠信、勤儉、清廉公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人人都知其道理好處,但「行難」顯然是出於人們的劣根性,乃人性弱點。 

國父攪革命,看見人們每每以「知易行難」作難以改革的藉口,所以一改古人說法,提出「知難行易」,激勵人們進取精神,從而改良社會,天下無難事,身體力行就是對的。 

而古人偏喜歡 " 清談 " ( talk ), 不會身體力行( walk the walk )   

亦有人以科學之知為例,證明「知難行易」之理:如科學知識要有數學物理基礎,但遠古的人未必懂力學原理,一樣可以發明舟車,這是人類未有精密的科學理論作基礎,而由行動累積経驗,單憑自然環境的互動而創造出的物質文明。 

最後,如兄所言,儒學是非常重視學習與實踐,強調「知行合一」的。所謂「知而不行,道非我也」。 

禮記.儒行:「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王陽明.傳習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同學們讀之未過其半,可能已呼呼入睡了。各位晚安。

岑建成

..........................................................................................................

岑兄, 

學弟在下面提出了古希臘的海島文化,與古代中原的黃土高原文化,因地理環境差異,嘗試解釋。 

中國及西方為何發展出知易行難知難行易不同的知行觀。但不敢肯定這說法。 

這點我很希望學兄賜教。 

《中國哲學中的知行觀 - 知難行易》  

一九一八年,孫中山先生寫了《心理建設》一書,針對傳統的知易行難命題,提出一個反命題:知難行易。並且把這一思想作為他的革命理論基石,稱為孫文學說。他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之所以積弱不振,不能進步,主要是因知易行難說法深入人心,牢不可破。古代學者認為所有真理都已被古代聖賢發明發見出來,寫在經書上。因此對待古書往往採取述而不作的態度。把古人的言行文字死讀死記,另外來解釋一次。或把古人的解釋再來解釋一次。 

沒有探索新知識和真知的興趣和勇氣。因而中國科學文化長期停滯不前。 

歐美人的心理則剛好相反,他們確信知難行易,尊重知識,勇於實踐。 

孫中山先生認為美國是表現此知難行易理論最典型的國家。他舉了一個家居水喉技工應召外勤收費不菲的例子,來說明知識技術得來不易,但一旦掌握了,就應用容易。今天我們瞭解美國大學學費全世界最貴,一般都認為是有道理。另外,西方發明的專利權制度十分重要,此制度保障私有知識產權,科學知識的價值得到重視,對知識學問的傳播極其有助。 

古代中國人認為學問乃天下之公器,為天下所公有,不注重私有產權。辛苦發明,得到知識,很多時只能傳子傳孫,更可能是秘密不傳,導致科學技術發展未能廣泛傳播應用,做福人群,改善生活。 

為何中國與西方對知行觀有這樣分別的發展?有可能是源於古希臘的海島文化,與古代中原的黃土高原文化因地理環境差異所衍生出來的不同的人生觀及思想體系。 

........................................................................................................................

梁兄治學態度嚴謹,研究範圍既廣且深;尤其文史哲皆非兄之大學專業,更顯得難能可貴,令人欽佩,弟感到汗顏。所謂「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師)」,而兄之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是成功的因素。荀子. 勸學篇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請梁兄多將硏習心得,公諸同學。至於希臘「海島文化」及「黃土高原文化兩課題」,弟認識不多,絶對是弟能力範圍之外,實無能「賜教」;與其以行貨 /  膺品敷衍,不如在這靜候梁兄之名牌精品出爐,饗我等忠實粉絲吧。

岑建成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