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新讀法》

寓言權能 

          寓言是說故事的文體,可用散文或詩句,務求運用生動而有趣的言說,啟發心智和情感,說明某種有用的智慧或道德精神。為此,寓言往往敍述動物、植物、人造的東西,以及大自然的動力的行為,把它們人性化。所以樹與草可以對話,大象與小鼠可以互相遊戲等。 

          《莊子》一書採用了大量寓言表達作者的智慧,許多篇章中竟包括一篇以《寓言》為題的專論。首段說明,言文權能無限,人們有寛濶的表意選擇,以達成和諧為宗旨。莊子創造了「天均」一詞,說明人自己的心理平衡,人際間的合拍,人與自然的調和。 

          末篇說幻覺的主體與客體,寓意深遠,是心理學的創新思想。 

          讀者最熟悉又喜愛的寓言,當然是《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像《龜兔賽跑》烏鴉與水等,都給編入小學課本,發揮巨大影響力。 

          傳說伊索是公元前600年古希臘的一位奴隸,他擅長講故事,被公認為智者。公元一世的一位哲學家 Apollonius of Tyana 給他這樣的評價:好像那些欣賞最簡單的美食者,他運用平凡的事相,教導最大的真理。講完一個故事之後,他加上勸告,教人實行或不實行。他比詩人更熱愛真理……他告訴人們他講的故事不是真的,卻因此而叫人們相信,他說的是真理。         

          柏拉圖說的更進一步。他告訴世人,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監獄裡打發時光,沉醉於把伊索的一些寓言翻譯為詩。 

          我膽敢說,莊子的寓言不如伊索的純真簡樸。他用字用句太多,而且放不下執着,要闡釋太深太廣的道理。這不是弱點,而是他的特點。所以,他的寓言需要讀者細細咀嚼,而且選其珍者而啖之。莊子的寓言講宇宙流化和人的自由,兩者都是人所追求知全、又因為「生也有涯」,而未必能夠達知的。智慧就是那麽深奧而多元,人要知之,好像只能由「知己」開始了。可以說,莊子的偉大,在於他智慧的深博和真美;他的缺點,在於他寫的故事需要人們「絞盡腦汁」,方能貼近體會。 

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年先矣,而無經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不言則齊,齊與言不齊,言與齊不齊也,故曰:「言無言。」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譯為白話文:〝寓言佔我的文章的九成,引用先哲今賢的文章佔六成多,散文和隨筆則每日出現,順乎自然。〞 

     〝寓言是我的主觀說話……,應和主見,反對異見,肯定己見,否定異見。〞 

      〝重言是長者賢能的智慧說話……有道之人做人充滿才德和學識,比他人高明。反之,不識做人之道者,就是「老套」了。〞 

      〝散文和隨筆不拘一格,寫我一生的經驗……可說可不說……講「是」的有理,講「不是」的,亦有其理,沒有鐵定而劃一的是或非,可或不可。……無心之言每天都有新意,自然流露,頗有長久價值。〞 

     〝萬物各有種類,呈現不同的形態互相傳接,循環往返,不依照一個模式。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和諧,名為「天均」。〞 

          我把「卮言」譯為散文和隨筆,今天的讀者比較容易接受。全篇譯文刪畧了一些冗言,應該沒有減省原文的內容。讀者讀完莊子這一篇文章,或許同意我在本章開頭所說的話。 

          其實,中華文化亦有十分豐富的寓言,絕對不比伊索的遜色。例如莊子也用的「井蛙觀天」,或者「路邊苦李」等,都是小學生即讀即能領畧其無限智慧的。我於此多加一言,我們今天為青年人導讀《莊子》,有必要用白話文做工夫,把難懂的古文原文說個明白。 

          讓我們現在讀一則「重言」,即借用古代賢人說道理的故事,名為《曾子再仕》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后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 

          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譯為白話:〝曾子第二次當官,心情不同以前。他說:「我父母在世時,我做官薪酬三釜也很高興。現在父母去世了,我薪酬高及三千鐘,卻再不能奉養他們。我很傷心。」 

          〝有學生問孔子:「像曾參這種人,可以說不為薪酬高低所困擾吧?」 

          〝孔子答:「有困擾,沒有又何必重視三釜和三千鐘的差別呢?應該好比看見鳥雀和蚊子在眼前飛過那樣平常。」〞 

      下一則是隨筆,說明考究世間事物,順其自然而然,不必多加考究。這就是「無待」的態度。這一段名為罔兩問於景》。 

          〝眾罔兩問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搜搜也,奚稍問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子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强陽則我與之强陽。强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譯為白話文:〝影子多次問產生它的原形:「為何,你剛才低頭現時抬頭,剛才束着頭髮現時散髮,剛才坐現在起身,剛才行走現在停着?」〞 

     〝原形說:「這種小事何須問呢?我也不知為何有這些舉動……火與陽光幫我顯身,陰暗與黑夜叫我不為人見。火光不是我存在的依賴,何況是我的出現或不出現呢?火光來我隨着出現,不來我便隱沒。它活動我同時活動,自由又自然,自然的活動過程何必要問呢?」〞

語言與意義

          顯然,上面的寓言,重言,和卮言都各自含有深意的,叫人尋味。但是,如果尋味太過複雜,再好的意味也沒有用。比較起來,一個簡單又明顯的寓言,如《路邊苦李》,就既受人們喜愛,又給人們啟智。這寓言有兩個人面對一棵長滿美麗李子的樹,提出自己的「理義」和「驗義」。甲認為樹上的李子是苦的,因為要是甘甜,又在路旁,早就被人摘光吃光了。乙則相信實驗方是真實。他爬上樹摘了一袋李子下來,咬了一個一口是苦的,咬第二個一口亦是苦的。結果,他不但自認衝動而不思想,而且十分敬服某甲,因為有些事情是可以由推理判定的,不一定依靠實踐方能驗證。 

          不論如何,人類有知,創造了語言(language)來認識事物和呈表意義。原始人又對感性世界作出抽象思維,構想出帶着虛幻性的神話,內容豐富,說事成理,並發展為藝術性極美的圖騰和宗教。那些故事即是寓言。 

          神話把名和實聯在一起,把過去、現在及未來皆視為真,有生有死,有起源和終結。運用語言的神話思維「物我分化」,所以人有身體和靈魂,在實生活中有我、你、和他,以及我為中的六方世界。這樣,思維便出現「主觀」和「客觀」,有動詞和代名詞,更有由時間與方位指示的邏輯關係,如我做了不想再做等。 

          西方心理學自蘇格拉底以降,做了大量對語言的研究,把握了它的意義和用法,它作為符號的藝術塑造。語言學成為科學,分「信號」(signal)和「符號」(symbol),有「運作者」(operator)和「指謂者」(designator),有「敍述」(description)、意義(meaning)和「真理」(truth),更有「真實」(reality)和「想象」(imagination)等等。 

          今天,我們運用這些有關人心和語言的知識來讀莊子的寓言,可以悟出很多層次的意義。我們把他的語言和表意做出現代人可以明白的解釋(interpret, explain),可幫助讀者「看」到更多,亦可以「展現」更多。當然,也同時說明莊子的一些矛盾或不足之處。 

          這都是對《莊子》的新的更全面的讀法和感悟。一如我在本章所做的嘗試。順便一提,莊子最美的寓言是《周莊夢蝶》,最富智慧和實用的是《庖丁解牛》。至於大鵬的故事,那種時空的幻想,早已給今天的宇航運作貶為「小事」了。然或不然,留待讀者親自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