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與領導風範 

人的自主本性 

            人有哪些本性呢?自主和自由活動是核心。自主是自動活動和決定為何及怎樣活動。自由是自我決擇和不受他人他物指使。 

            中華文化的儒、道、釋思想,皆確定這些人的本性,並在大量典籍中說明人本性必須得到維護發揮,使人有用,有創造,有高貴。 

            在西方文化中,人沒有自由本性,只有天賦自由和人權(God-given rights and freedom,所以西方人的「自主」不是為己,而是為天。小者求上帝恩寵,大者為上帝向「迷途的人們」傳播福音,拯救他們的落及無知。最重要的,西人有所倚賴,每遇困難即向「恩寵」求助,不事自求。他們的自由是「天賦」的,不是自由發動奮鬥的結果。 

             莊子講自由人性不離中華文化。比如說逍遙自在,或不受管治,或嫌棄禮教,或愛夢愛美,或幽默言辭等。這裡,我們用《莊子‧在宥》的寓言看他的智慧,可以反思香港主權回歸以來的社會狀況,怎樣從「少治」過渡到「多治」,引生了目前的混亂和不安。 

人心不容束縛 

            從來,教育家和領導者都關心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安定人心,使其有所發揮,並樂在其中,兩者都是自由發揮。《在宥》說:
            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臧人心?」
        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彫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乎!」〞 

           譯為白話文:

       〝有人問老子:「不治理天下怎樣使人心得平安?」 

        老子答:「你不要輕易提起人心。它是自然求上進而不甘墮落的。心在選擇進取或消沉之時表現出柔和剛毅小心行為好比美麗的雕刻一樣。熱情似火冷靜如冰在或快或慢的運作之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安樂的心靜如深淵活動的心騰飛衝天。不論是做好事或壞事它都不可受到束縛這就是人心啊!」〞 

            莊子繼續引述古代歷史各皇帝用道德規範統治人民都沒有收到安民的效果只是引起一些學人的爭論結派互相指責對民生沒有幫助。於是他進一步說明帝皇統治者高唱「知識」的好處只有引起爭論和鬥爭。他繼續說: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於是乎釿鋸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而萬眾之君憂慄乎廟堂之上。〞 

            譯為白話文:〝天下愛好智知,百姓投入糾葛。於是,政府用斧鋸來制裁,用道德準則來壓殺,用刑罸來處決。天下紛亂,罪過在於引起人心擾亂。所以賢者隐退到山裡,只有皇帝留在朝庭上憂心。〞 

            然後莊子遣責這樣的管治方法引至屍首堆積而儒家和墨家的學人爭噪盈耳,實在太過份了。他提議社會「絶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我們今天讀莊子當然要把他的指責、理論、史實和建議放在他身處的社會景況來欣賞。不過我們也應該看透他的智慧實在久遠,今天同樣有用。在香港我們今天扭開電視看新聞最少有一半時間廣播「學者」和「市民」的爭論各執己見用的說話多數是「概括性的」如「我代表香港市民」或「民主不容爭辯」或「一人一票普選神聖」。還有許多執政者的大小謊言以及他們所執的治人「父母心」即是「用權施恩之心」。 

            我們沒有可能在電子通訊時代裡推行「絶聖棄知」但是為了人民安樂及社會安定繁榮我們可以實行「少治」及少論政治相信人民敬重人民為人民建構安定和諧讓他們發揮創意和動力造福人間。 

放任自然 

           約三百年前天主教耶穌會教士來中國傳教驚見中華文化的睿智用拉丁文翻譯一些古籍傳回歐洲引生了西方文化的銳變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放任政策和公務制度的知識化。在管治方面英國人運用老莊的「無為」和「自然之治」的智慧衍生出「不干涉主義」或「放任主義」(laissez-faire)在大英的多數殖民地實行包括香港取得由「放任資本主義」(laissez-faire capitalism)所生的經濟繁榮。 

          放任資本主義信任精英由私人或非官方機構主理政府不予管限。當一個社會得到許多精英創造財富一方面為人民創造就業機會同時給政府交付稅收它會興旺有序而且多元發展反映人性自主和自由。這不是理論或文章所講的而是實踐所呈現的。《莊子‧在宥》首段說: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譯為白話文:〝自在自得的社會沒有聽說需要管治的。每個人都自在發揮其潛能最怕領導者擾亂人性。每個人都各安其道最怕有權勢阻止人們的積極奮鬥。當社會不有人擾亂人性又不阻止人的生產哪裡需要有管治呀!古時堯帝治理國家叫人民極力發揮本性而沒有安樂桀帝治理國家叫人民苦於工作而沒有歡愉。把全國人民弄得不安又不愉快就不能有自在自主的生產和創造。宇宙間沒有不自由生產而可以長久的。〞 

好學的領導風範 

             於是莊子提出領導者應有的態度和方法用一個詳細的故事闡說運用比喻誇張、設想、趣味、文藝造工等文學手段突出他的理想。我們今天閱讀他的寓言如果選用「分析批判」的態度必然會覺得「誇張」和不合實用。換一個角度我們積極設想必然會欣賞其中的深意。我讀下面一段寓言最欣賞的是黃帝為了要學習最佳的治國之方竟然放下威風謙虛地爬在地下跪着向「有識有道」的廣成子請教再三請教並認真反省自己。難道這不是領導者應有的態度和行為嗎?比較自以為是的「父母官」差別大矣!莊子說: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譯為白話文:

          〝黃帝在位十九年令行天下。他聽說廣成子住在空同山特地去拜見他向他請教:「聽說先生明白遠大道理請問大道的精粹。我想運用大自然的精華種好五谷養育人民。又想把握陰陽二氣順應萬物的生息我應該怎樣做呢?」

           廣成子說:「你問事物本質你想管的是事物的運作過程和結果。你管理國家以來雲氣還沒機會凝聚便下雨了草木還沒有成熟就枯謝了連日月的光輝也失色你這只識巧言的人有何資格討論大道呢?」

          黃帝退回放下政事住入一間靜室地舖白蓆靜思了三個月再去請教。廣成子向南方躺着黃帝從下風爬着上前叩頭而問:「請問先生怎樣修身才可以長久治理國家?」

        廣成子即時起身說:「好過來我給你講解大道理。大道的精粹深沉得很。不要着意看聽外物要保持心靈寧靜身體自然健康。守着靜心清神不勞累身體不浪費精神即可以長壽。眼睛不受眩惑耳朵不受騷擾內心不多計較你的心靈將守護身體就會長久健康。謹守你的內心棄絶外來紛擾不要被計謀敗壞。我幫助你通達大明的極限到達事物的正面本原。我給你指點門路通達事物的反面本原。天和地各司其識陰和陽各有功用。謹慎守護你的身體一切都會昌盛起來。我一心堅持大道的純一並把握和諧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身心都沒有衰老。」

          黃帝再次叩頭行禮說:「廣成子真是像天一樣的偉人。」

          廣成子說:「聽我說這個大道深遠無窮而人們認為它是可以達到的。這大道深不可測而人們以為它是可以認清的。獲知我的道者不論在甚麼地方都可以做好領導。喪失我的道者努力的可以看見光明懶散的則變為塵土。萬物都生於土而復歸於土。我現在離開你進入通向遠方的門徑漫遊無極的廣野。我與日月同享光明跟天地做朋友。跟隨我者可以分享光明背離我者會留在昏暗中。人皆會死唯獨我的精神可以長存。」〞

創業自主精神

          我讀故事終結的〝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聯想到西方教育學哲人阿奎納斯(Thomas Aquinas)的名言:〝教學是教師試圖盡快擺脫學生的一個過程〞。道理在教師敬重學生的主宰學習本性應該教他儘快獨立不要依賴老師。可見莊子這則寓言既說明教學之道,亦點明領導風範。

          值得補充,上面所提的放任資本主義精神及管治方針曾經在上世紀50-70年代激勵香港人走出貧困登上「亞洲四小龍」的寶座。當時的中國卻受困於計劃經濟,以及毛主席所獨頒的大躍進和煉鋼等政策,引生了大饑荒和大逃亡,人民不敢思想和積極生產。香港人不但有秩序而勇敢創造企業而且感到安心和自豪社會沒有要求這個和反對那個的叫喊聲音學生們亦專心追求自己的學業和志趣不上街示威。

         順便說明企業的本意,希望不再有誤解。我在大學講授企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時候喜歡說明「企業」不是龐大工商事業而是「投入」(entre)「預先構想好」(preneur)的事業即是由個人自己用心智和決心形成的一種事業嘗試。始創的事業不論大小成功之道在於個人的信心決心和積極投入。

          我喜歡舉一個真實故事說明。我一位同學於1952年因為考試失敗而離校。他當年看了幾部美製「西部牛仔電影」覺得「牛仔褲」方便又有英雄氣慨就在家中設備兩部車衣機彷造生產牛仔褲。過了兩年他的工場擴展到鄰居兩間樓用上二十四部成衣機投入生產。在那基礎上我最佩服他去美國落杉機「接單」第一次回來組織了與他相同的六個「家庭式工場」供應美國加洲的需求。他的英文會話程度不夠用必須動用手勢和書寫做溝通和簽定買賣合同。再過十年他成為香港牛仔褲的首要出口商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莊子是老子的「粉絲」十分神入後者的治理智慧用「治大國如烹小鮮」七個字說明。英國人深明其義在整個「大英帝國無落日的光輝時代」就憑靠這一智慧管治了散播在世界各大洲裡的殖民地及英倫三島的本土,用中華智慧,照亮人類歷史。 

結語

          我沒有讚揚英殖民地的用意,祇有呈現中華文化智慧的苦心。我們一向重視「人」的自由自主,不把甚麽意態頂在人的頭上。西方的人文主義講究天賦人權,中華人文傳統講天賦人「明德之性」。這德性追求「良貴」的明德在每一個人的身心性命之中,不是「他有」,而是「己有」的。 

          中國人追求自盡其性(individuality),不是作為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含着家庭、社區、國家、天下的積極參予者而出現的。《老子‧八一章》說:〝既與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說明兩個西方沒有的事實(理與事),一是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二是和諧合作可以創生最大的「有」。 

          不知道今天的領導是否認識莊子和他所承接的中華文化智慧,可以說,誰有認識及覺悟,就能長治久安,成為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