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己及大自然

情愛面面觀

          任何生命都需要愛的滋養,缺乏了愛,生命便枯萎而沒有光輝。 

          愛必含情,情卻不一定有愛,同時可能有恨。愛只是愛,不含怨恨,是一種無條件亦沒有限量的奉獻。 

          儘管情和愛是如此複雜,兩者都由心生,由生活演繹,由思念繫緊相愛者,由認識和諒解調和矛盾,由合拍互敬而歸宿。處理得好,情即生趣,不好,情即成結。情趣孕育健康成長和快樂,使心靈飽滿居高,生命青春常在。情結沉殿疾病和鬱抑,使心靈孤寂沉陷,生命沒有意義。 

          愛包括男女的愛,親人倫常的愛,師生友儕的愛,同志(同事)的愛,以及包羅萬有的生命之愛。既然愛由心生,要了解它,亦只能從認識人心開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孔孟和老莊所承傳的《易經》出現以前,中國古人已經對宇宙人生建構了頗成體系的智慧,總結為三方面的共識。 

          (一)宇宙載着生命萬物,在生生不息的運動中發育和創造,流動貫通。宇是前、後、上、下、左、右、中的方向,一切空間。宙是古往今來的連續,綿綿不斷的時間。 

          (二)宇宙是一個沖虛中和的系統,其形質有限,功用無窮。我們觀察可見,宇宙間萬物互相感應,衍生無窮和悅之氣,融和一切矛盾抗爭。 

          (三)人居天地之中,依照本性發揮潛能,與萬物共相生息,可以創造價值,實現至善盡美的人生,回歸自然。人類無需另立一個超越自然的「天國」。 

          以這三方面的認識為基礎,人類用「心」尋求「理與情」的交融互攝,創立了中華文化特有的智慧,包括老子的慈惠心,孔子的忠恕心,和墨子的愛和心。這些智慧說理,「正心盡性,誠意致知」。而情則要「存心養性,遠情遂欲」。 

          古人確認,人的情與性互為表裡,亦互相體現。孟子主張「性本善」,是古人的一貫看法,所以,情依循性而行,當然是善的。因為宇宙的秩序從善而流,所以,人心只要不叛逆大自然而作,必然從善而完美。中國人本着積極態度認識宇宙人生,把理想人格定為:「與天地合德,與大道同行,與大愛廣施」,用造就他人的無限力量,建造和諧安頓的人間世界。這是一種崇高的使命,是西方文化所不見的。 

          比較起來,希臘文化是「整理文化」,人們通過援理證真的方法,創造實智,然後用智知,在矛盾重重的現實中循環延馳。歐洲文化是「尚能文化」,人們通過馳情入幻,創造有效的應機方法,使一切變為方便。他們造就許多方便的工具(科技)達成意欲,不問目的善惡,結果遁入虛無主義和個人主義的胡同。中國文化是「妙性文化」,通過挈幻歸真的過程,平等對待萬物,展示人生的多層表現:理智的,情感的,自然的,自發的,道德的,藝術的,安樂的,超拔的,可以化解任何疏離、無奈、多變、異化的困境。 

          綜觀中華智慧發展,《尚書》揭開「皇極」理想,促使遠古時代的皇帝以正義及教育治理國家。《易經》闡述宇宙的生生不息變化,啟發中國人用變通方法處世,與天地和諧共相生息,求取安心長久。皇極賦予天子的責任太重,必須用仁義之心支持及化解,叫皇帝時常參贊天地(大自然)的化育,使生命朝着至美至善的目標進發,尊貴人生。這是儒家精神。 

         老子創生「道」的觀念,解釋人生無為無待的做人態度,超越言名,可以與大自然共相生息,安心妙樂。莊子承繼又發揚道識,提倡逍遙遊的人生,超脫一切有形無形的拘束,自由地隨順自然,提升心靈,到達平等、創造、伴道同遊的安樂美妙境界。 

私愛與公愛

          莊子在《人間世》借孔子之口說明兩種不同的愛,其一是父母子女的,其二是君臣之間的。原文說: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譯為白話文:〝人間有兩大法規,一個是命,一個是義。命是自然的,義是多數人認同的。子女愛父母,是自然的,無需解釋。當官的為國家做事,是公民以為然的,也是不應該逃避的。這就是人間的大法規。子女愛父母,不論情況怎樣都求使他們安樂,就是孝順的極點。做官服務國家,不論工作多麽困難,都要盡心做好,就是盡忠的極點。〞 

          這段話提點兩種愛,都是人們生命中必有的,不論古今,只是形式不同。 

          第一是自然而必然的父母子女的愛,是老莊所最着重的。《老子》第六章提出,「道」與母同,說明母性生育的事象好比宇宙生生不息的道理,永恒不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是最尊重母親的。他在五十二章說:〝天下大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白話文說:〝天下有開始,猶如母親生子。我們認識天下的始末和運作過程,再回顧宇宙的本性,指導我們的行為,就不會有危殆。〞 

          中文的「性」字與「生」同,宇宙本性就是生,所謂生生之德。同樣,母親生育子女亦是人之大德,所以子女奉養母親,天經地義,毋需外在的形文的「道德」來作規定。道學把「孝」放置在大自然的廣宇中,即如大愛一樣,自然成理。 

          第二是個人對社會或國家的愛,亦可包括個人對責任和事業的愛,古人稱為「君臣之愛」。老子把這種愛說為「義」,亦即責任也。他勸我們不論工作多麽困難或者不合意,都要盡心做好。這是一種價值觀,一來因為人是合群的動物,尤其在當前社會,個人與政府之間,不知有多少層複雜關係,若然一個公務員不喜歡領導,或者政府的政策,就進行抗爭,或者消極地「按章辦事」,損失的是社會大眾。英國人從古中國取經,製定「文官制度」,讓有知識之士服務社會國家,又鑑於民主社會黨派私相爭鬥,沒有「長治久安」的可能,所以生出一個權宜的妙法,規定公務員不准入黨,如果擁有黨籍,亦必須「黨政分明」,不因自己所親的政黨沒有當選主政,而對政府工作稍有「不忠」。英國政治高明,在這方面明文勸諭公務員隊伍:「黨來黨去,公務員的責任源遠流長。」(parties come and parties go, civil service forever)。這說法把公務責任神聖化,超越黨派。 

國際友和

          一個國家的政務長久,由不偏愛政黨或意態的公務員謹守崗位而完成昌盛。一國與他國之間的關係亦一樣,國際間的和諧合作,求同存異的大義之事,由人民自己維持長久。明白此理,俄羅斯總理普京於20091013日中俄建交六十週年慶祝大會閉幕式上講話,呈表他熟知老子智慧,引用《老子‧五四章》之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表達他的莊嚴意願,一時會場熠熠生光,人心歸復大愛之道。 

          國際政要演講一般以言簡意遠為上乘,普京維持一個變化重重的國家和變化更甚的國際社會關係,數十年駕風馭暴而暢平行駛,他熟讀中華智慧經典,當是自然之事。他的深意則留待人們於鼓掌過後,尋找引言的全文,求知全面的意指。《五四章》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以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譯為白話文:〝誠心建立友愛之道的人不會搖動,誠心抱持友愛之道的人不會脫離,連子孫亦會長期遵循先業而不有間斷。個人持這道理做人,可以養成純真的德性,家庭維持這道理,可以積有餘裕,社區承傳這道理,可以長久昌盛,國家推行這道理,可使人民豐足,國際之間持恒這原則,可以共享太平。我之所以知道這些道理,因為我立身看自己,以家庭利益治家,用社區福祉發展區域,通過教育推行國家和諧昌盛,堅持平等互相尊重的立場,營造國際和平共榮。〞 

          就是說,普京的意願不謹代表他自己,不在一時,而寄望世代中俄人民友好融和相處。那份國際間的友愛私同大自然的大愛,期待長久。 

男女之愛

          把愛放在大自然秩序裡,男女的愛既是兩性相吸互悅,又是生育子女的愛,以維持大自然持久生息的動力。 

          在西方社會,可能是個人主義抬頭以來,亦可能因為更多的原因,男女的愛早已脫離了組織家庭的目標,而且,成家的夫婦,亦很多不有生育之想。這都是違反自然的。消費主義造生的即用即棄心態,固然轉移到男女感情和關係之上;消費主義商人不論謀財目的(ends)是否合德合理,只講手段(means)是否有效操縱。他們用「性感」(sexy)之名推銷貨品,不論是衣服抑或汽車,甚至兒童服裝。如果這樣的社會不被視為墮落,人的道德和品格沒有準則可言了。 

          表現在大量的電影和電視劇裡,而且亦早已為不少人所仿傚,西方文化對男女相歡存有一個奇怪的信息(信念),表現在一男一女相遇,第一時間即趕去私人地方,盡快剶光衣衭造愛,不待分秒。假如有人認為這是滿足性慾的唯一方法,實在差之千里了。 

          然而,十分遺憾,不但西方人接受這些情況為行為「常模」(norms),而且把這種文化通過强有力的傳媒侵入世界多數社會。難怪天主教教宗年前感慨千萬,宣說自1960年始,西方人已經用行為否定男女造愛的生育意義(procreation)。 

          在中華文化裡,愛是生,生是變,變成萬物秩然相聚的生命價值,完成大愛。所以,不論個人或宇宙,愛都是生。《易經》載:〝生之心原本於愛,愛之情象乎易。故易以道陰陽,建天、地、人、物之情以成其愛。〞 

          莊子承接古訓,說得更為簡單:〝愛者陰陽和會,本善成性。〞 

          古人坦誠。認定愛是兩性的親切交流,好像陰陽兩極電流感應產生動力一樣,生育兒女,不以造愛為一種遊戲,或者性欲的發洩。生命是宇宙的元體,以化育為行相,在創造中顯出它的「大用」,即衍源創生,教為萬殊,奔進無窮。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單說,一個人交結另一人,二人生出小孩,推衍下去,可以生出眾多的人類。所以,「道」所含的生命,就是「生生不已」的創生歷程,由一而多,由簡而繁而盛,使宇宙長遠而美麗圓滿。 

          傳統的愛有四義,即睽通,慕悅,交泰,和恆久。 

          (一)睽的意義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男女互相愛慕自然而然。《易經》又擴大愛的範圍和意義,指出:〝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睽而其志通,萬物睽而其事類〞。就是說,不論甚麽東西,都可以調和相愛,成為多采多姿的群體。 

          (二)慕悅指大自然中的異性互感相伴,生出新的情感和愛心。更進一步,兩人相愛結為夫妻,理想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終生同情互感,體貼相伴。 

          (三)交泰即《易經》說的〝天地和交,以示福泰……無往不復而互際也。〞老子說得更為動人;〝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三章》)這景象多麽自然酣暢。 

          (四)恒久是愛的祝福和意願,因為它剛柔相濟相應,不知終止。這就是許多愛人互相承諾的不渝之愛。 

          男女相愛的這些傳統意義、方法、責任、和意願,並不古老或者迂腐,而是今天青年可以參考實行的,不論身在何方,亦不論貧富或者是否事業有成。 

愛己及愛地球

          當前,整體說,人類需的愛,是愛自己和地球,不愛就迅速衰敗,共同滅絕。這「迅速」指的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距今幾十年的將來。 

          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表《保護地球 — 可持續生存戰略》,提出九項原則。第一項說:〝人類如今有責任關心他人和其他生命……努力推行一種持續生活的道德標準,廣泛傳播及深刻支持,將原則轉化為行動。〞 

          1999年,未來學泰斗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出版《高科技高感召》High Tech High Touch)。他舉出大量數據說明,美國人已經陷入高科技的「麻醉地帶」,失去自己。他警告世人,互聯網和手機的使用已經消滅了社區,把個人關閉在真假不分的迷離空間。他說:〝暴力是幽默、痛快、及消磨時間的。直至我們認識,暴力已經成為美國人的文化,而它正在毒化我們的心靈,甚至我們後代的靈魂。我們方便地扭動它,抓住它,下載它,馳鶩它,觀看它,玩弄它,更當然,為它付出代價。〞可怕的是,這種裝在糖衣裡頭的「暴力文化」,早已輸向全球各地的人民。 

          今天,2014613日,(星期五),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電視悼念一次校園槍殺。他說:〝這種災難已經每星期發生一次……我們必須管制槍械買賣。〞我相信他一定讀過奈斯比特的書,知道美國軍部製作並推廣美國特有的「暴力遊戲」,更知道美國在全球數十地區舉戰。然而,他卻好像不知,這些方是美國國內頻頻發生槍殺案的主因。他這種遺忘無可奈何的舉動,正是奈斯比特語重心長地詳述的「麻醉」(intoxication)。心理學明證,麻醉者沒有能力自愛,更不必說愛他人和他物。 

          2000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發起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方案,向全球95國召集1360名生物學家共同研究,為時四年。2005330日,該研究組織公佈結果,出版《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它警告我們,人類在近50年間强行干預大自然生息,致使支持地球生命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連那些維護人類生存的自然資源,亦接近枯竭。 

          詳細地說,大自然通過氣象、水流、空氣、森林、及千萬互相連接的生物,自然生息,提供24個支持生命的「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評估發現,其中15個服務的效能,因為人為干頂而嚴重下降,5個穩定但備受地區性的危害,只有4個呈現改善。 

          這些發展解釋了大自然在同時期對人類的許多懲罰,例如溫室氣候,水源的乾竭,病基因的變種造成新病的出現和拓散,如愛滋病、瘋牛症、禽流感、SARS等,造生人類慌死不安。與此同時,一些傳統病毒的發病率急劇上升。衞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全球的癌症將上升50%,侵蝕1500萬人的生命,連兒童亦不能免。 

          氣候的溫室效應,加上山火及超額蓄牧,造成大地沙漠化,不在落後國家,而在科技和經濟進步的美國,以及迅速城鎮化的中國。按不正規的預計,美國將於50年後變為一片沙漠,這不是茶餘飯後的笑話。「土地質量降格」(land degradation)的發展,已經成為聯合國積極關注的世界大事。 

          自然災難更從水來,科學家估計,按近期的海平面上升程度計算,再過17年,全球各地約有45個城市被海水浸到不能居住。目前,全球有6.72億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區,遍及180多個國家,全球海水的逐步上升,將使他們失去興旺美麗的家園。 

          這麽多數據,不為寫教科書之用,因為,假如人類再不痛下決心,徹底改變其立身態度和生活模式,今天的中小學生,將沒有機會在各種生態危機的預言期中繼續生存。 

          人類的生存問題不是知識可以解決的,因為西方國家過份相信科學萬能,人定勝天,西方的政治經濟勢力(political-economic establishments)執見不悟,更是盲目地自私自利。 

          1962年,一位美國人被她好友家園附近每天撿起的死鳥所感動,決心用系統文件為證明,揭發殺蟲劑DDT的濫用直接殺害雀鳥,並危害地球生態。她的《寂靜的春天》Rachel Carson, Silent Spring)敲響「環保」的警鐘,勸世人在敵對地球的進軍路上「回頭是岸」。但是,這就激怒了美國的强大化學工業。後者立即强力惡意反擊,甚至稱卡遜為「大自然崇拜的狂熱戰士」,並把她的書揪出圖書館,稱它為有害的圖書。 

          我們如今簡單地回顧歷史,認清西方勢力的道德墮落和良心泯滅,有助自己立定愛心做人,停止學習西式的經濟貪心運作,和政治霸權。同時,我們要積極學習並宣揚中華文化的「天人合一、萬物平等」智慧,明顯地貫透在我們的儒、道、禪的經典裡。有一句這樣的不可笑的「戲言」說:〝如果中國有一天發展為美國的樣式,人口中十七到七十七歲的民眾每兩、三人擁有一部小汽車,則全世界的汽油存量,將被在一天用完。〞如果印度和印尼這兩個大國亦一齊參予「美式生活」,人類前途更不堪設想。 

寓言智慧

          智慧一向是簡單可行的東西,不需有太多的學術理論言說。我們認識上述中西方的廣濶事實及發展趨向,可以欣賞老莊智慧,並身體力行。 

          西方人近年面對自己造生的生態困境,嘗試用開放的態度尋求解難方法。學者們忙着創生一些新的觀念和名詞,如「深層生態學」(Deep Ecology),「宗教與生態學」(Religion and Ecology)等,尋找生態根源。 

          1995年,英國菲利普斯親王領導「世界自然基金」(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召開多次國際宗教權威會議,成立「宗教與環保聯盟」(Alliance of Religions and Conservation),推動宗教團體向學生推廣道家環保智慧,認識人與萬物如一,每人都應該愛惜自然萬物。 

          我認為細讀《老子》《莊子》並實行其智慧,應該是當前人類群體的迫切責任。若然每人行之,可以挽救衝着我們而來的各種危機,特別是生存危機。 

          我們必須淺化這些智慧,用容易了解的語文和例子說明智慧的時代意義和生活意義,身體力行,用大愛保護自然。 

          本書幾乎每一章均如是舉例,這裡再加一則,添陳大愛可見於微。 

          莊子寫《庖丁解牛》表示多層次的關於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物、人與技藝,人與道、人與大自然的關愛。單是人對自己一層便說清人怎樣在生活工作中呈表愛心,再於完成務,以後深感「自立」和「自豪」,表現真正的自由自足。 

          蘇東坡讀完《庖丁》之後說:〝出新意於法度中,寄妙理於豪放外,所謂遊刄有餘地,又運斤成風也。〞第一句說莊子從平常生活創造新意,第二句說他表達心意的豪邁超越平常。蘇軾的評價是從莊子的創造和文學藝術而發的,表揚他達到了藝術的高峯。 

          我愛把《庖丁》放入我的廚房,聯結我的習慣和經驗。假如大家都學習庖丁兩三成的做人的「道」,世界可以多麽泰和長久。 

          原文有一段說:〝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刄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刄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刄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刄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譯為白話文:〝高級廚師每年換一把刀,用刀割牛。一般廚子每月換一把刀,用刀砍牛。我手上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解牛幾千頭,而刀仍然像新磨好一樣的鋒利。因為牛肉和骨之間有空間,而刀是薄的,用薄刀切入空間,當然容易切開,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仍似新磨好的一樣。實在,每次看到筋骨盤結,我知道解開困難,小心謹慎,輕輕用力解切,牛即被解開了,骨肉四散地上。我解完了起身站立,放眼四方,感到滿足,把刀抹乾淨好好收藏。〞 

          就是說,人創造了工具幫助做事,必須明白工具的長處和事情的深處,好自為之,不但把事情做好,而且不損工具。做完了感到滿足,不忘收好工具。這道理十分簡單,亦時常遇見。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實行呢?尤其在今天消費主義高漲的社會。 

          我自己可說做到一半。我的廚房有兩把刀。一把大刀是1961年我初成家時買的。一把五寸長的小尖刀,是1980年我去英國劍橋當訪問教授時置的。我習慣自己做飯,所以每天都用這兩把刀切肉,菜,水果等,分別用了五十年和三十年了,如今仍然良好。估計可以用到我終老為止。我幼年在農村居住,知道食物的性質和工具的寶貴,所以養成了這樣的善用和愛惜刀和物的習慣。 

          引申而言,請問讀者每人家廚內有幾把刀子?其它用具,包括一切器具和衣物,每樣有多少件?是否需要?如果不需要,即是浪費。回復刀子問題,現代城市居民的廚房,不少放着五、六把刀的,有者用來裝飾。想清楚,不用的刀亦需要經過用銅生產,運輸和銷售,其過程動用能源及人力和資金。我們今天每人每天浪費的食物,如果細心計算,亦實在不少,計算全人口的浪費,數量以天文數字計算。如果養成良好的敬物惜物習慣,可以改善。 

          今天,社會機構,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到公眾組織,到關心地球生態組織,到學校及家庭,均時常講教節約和環保,垃圾分類棄置,及可持續發展等措施,但是,大家又同時銳意推動經濟增長和消費增加。這兩者的明顯矛盾,互相抵觸,竟能在當今世上「成理推行」,存在主義說它「荒謬」,不錯,但可以「爭論」,構成當前經濟學的課題,「皇帝新衣」的課題。 

          莊子早於《齊物論》指出,語言上的爭論既費時失事,又產生是非對抗,勸我們用「照之於天」的態度認識宇宙人生,用「以明」的觀點得識「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愛念,滋育心靈,他的其它寓言,多數說明愛已是愛大自然的起點和終點。西方經濟學只講增長而不言愛,實在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