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聯想

合家食飯

           中國人的家庭注重尊老愛幼和倫理親情。一是父母子女的隔代相親。二是兄弟姊妹的平輩敬愛。這些都表現在同室起居和同枱食飯的俗習中。在傳統家庭中,家庭飲食不以錢財計,而着重親情與分享,表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體貼與關懷。 

              家庭中的家常菜式清茶淡飯,如果習以為常,一定給子女積澱一種愛的溫暖和恩的維繫,讓他們於長大成人以後,不論去到甚麽地方,均懷念情馳、眷戀不絕。這種事實應該為今天每一對生兒育女的夫妻認真正視,不能以「無時間」作為推卸,亦不可以用「有菲傭處理」代替。父母即使給子女做一道簡單的菜,用時間承傳中華文化中的共食傳統,都能收到有時預想不到的效果。 

            《後漢書陸續傳》的故事很能扣人心弦。話說東漢時候,會稽人陸續因為被牽入楚王謀反的案內,被囚拷問,同獄中過半人因為忍不住痛苦而死了。陸母聽見兒子的惡訊,起程到京師求見兒子,竟遭拒絕。一日,她做了飯菜托獄卒送給兒子,平日倔強的陸續一見飯菜即放聲大哭。事情幾經週折傳到皇帝面前,他聽了深感母子情深及家庭飯菜之意遠,赦免了陸續的罪,讓母子團圓。 

            《左傳》《陳書》,不少史書或傳記都記下相似的故事。有幾代皇帝亦感於宮中食剩的珍饈蔬果過份浪費,鼓勵百官於食後〝打包〞携回家中孝敬父母。所以,今天有人於酒樓飯後把餘菜打包回家,實是最環保和愛惜食物的舉措,值得讚揚。

佳節團圓

            家庭飲食最熱鬧溫馨的,莫過於中秋節晚飯和團年飯。人們於中秋飯後,多數一家聚共啖月餅。蘇東坡說:「小餅如嚼月,中月酥和飴」,從此為月餅定名,代替了古時的油餅、桂餅、五福餅等。根據《帝京景物略》的記說:「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家,曰團圓節也。」 

            明詩人吳寬有《油餅》詩云:「畫圖莫使依寒具,書信何勞送月團。」這就提醒我們,在蒙古軍管的暴政管治下,人們每十家合用一把刀,還需供養一個蒙古人做活祖宗,結果張士誠心生妙計,在月餅裡蔵入小字片,約定一同於吃月餅時起義,打倒「韃子」。 

            顧清有《次韻桂餅》句曰:「携來不覺鄉關遠,吟罷猶令客夢清」,說明身居異國旳人,每逢中秋節吃着月餅,都自然思念故鄉的親人。此時,多少人都會唱起蘇子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直唱至最後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才稍感安慰。 

            同樣共食的是重陽佳節。在鄉間,同姓共祖的族人多數於重九之日登山拜祭祖先,同時整族人共同飲食,強化宗親之情。這種親情的維繫力很強,讓許多人到了外地或外國謀生,想起宗親便感到溫暖。唐詩人韋莊寫於重陽日的詩曰: 

異國逢佳節

憑高獨苦吟

一杯今日酒

萬里故鄉心

 

            王維的詩更膾炙人口。這是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們今天有電子通訊工具,可以即時與遠方親人互道聲息,念起此詩來仍有無窮意韻,起親情。 

皎月邀詩

            中秋賞月,我們自然會想起嫦娥的神話故事。我近日遇着一位在英國讀文學的華裔女士,任職大學出版社很有經驗。她說自己偶然也寫故事和兒歌給生長在英美的小孩子讀,其中最感自豪的是寫嫦娥心地善良。我告訴她那不是中國神話中的原意,原作指她自私,為了要重做仙女,連丈夫子女也不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所以天父罸她獨守寒宮。李商隱的嫦娥有此反映: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沙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亮是人類的好朋友,不單因為她照亮黑夜,而又因為她給人引生無限幽思,讓詩人騰飛太虛,用詩促使懷着不同心情的人們的共鳴和歡悅。我想起的詩很多,其中意遠神馳的要算這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     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     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     還寢夢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