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談到放鬆身心是達到入靜的關鍵,另一要點就是適當的練功姿勢,才能令自己維持一段較長久或站或坐,而不導致辛苦,緊張,麻痺等等,妨礙入靜。

怎樣選擇適當的姿勢呢?本來睡眠姿勢就是最舒服,最適當,但壞在不是入靜態,是睡眠態。其實站立的姿勢最好,但站立是要維持身體平衡及令腳部受壓,久之則引起腳部麻痺。盤腿而坐,久之亦易引起腳部麻痺。因此在各姿勢中,以端坐最合適,最容易入靜,效果最好,弊端較少。

第三點是呼吸的配合,呼吸不會引起快樂,憂傷,亦毋須要用大腦分析,思考,只是很單調地重複的運動。此運動可幫助大腦歸於寧靜,而大腦在注意呼吸之時,可壓抑各種念頭,此稱之為「一念驅萬念」。用一個念頭取代排斥其他各種紛雜的念頭。

入靜對呼吸的要求是柔和,緩慢,要細長及平均。能做到這些要求,對達至初級入靜有極大的幫助。

但如果要達到我們所講的中級,乃至高級的入靜,這樣注意呼吸反而有妨礙。因為呼吸這個念頭,雖然是很單調,很微小,但仍然有念頭。誠然初級入靜已可令身體健康,長壽,亦能開發智慧。但如要超越此境界,要達到開發人體更高潛能,培養更高之道德,人格,增進大腦功能,甚至延緩衰老,此呼吸之念頭卻是一種妨礙。因此我們初時要利用呼吸,了解其用。亦要知道將來要忘記呼吸,讓其自動操作。

另外,佛家認為,入定之最高要求是要達到無思無慮,完全忘我之虛無境界。這點我們不敢否定。但從西方今天的腦科科學觀點來看,這是無可能發生的事。大腦一定在最無念頭的時候,都一定有一個「一靈獨覺」。這一靈獨覺指導著我們繼續入定,繼續練功保持入定狀態。因此,這個最高,最輕微的一靈,可比喻為練功中的車或船的軚盤或軌道,指導著練功的整個過程。如果這定方向的軚盤也沒有,就是進入另一個虛幻境界,這就不是傳統中國練功的一貫目的,容易偏離正軌,弄出偏差。

由此再論到極其重要的「意守」。就是說練功中間,一定要有一個目的,一定要有一個心神放在一個位置。這位置就是你集中精神,達到練功目的的關鍵位置。意守的位置,各家各派可以不同。以守下丹田為例,下丹田的高低及深入體內的位置,各家派都有不同的標準。但其實下丹田位置方圓四寸,如其功法以練陽為主,則意守臍下三至四寸,以避免或減少亢陽。但如其功法主練陰,則守臍上一寸也可。意守位置乃與其功法互補,及練功者的體質各異相關,並無絕對的對錯問題。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則守臍下三至四寸為合理,甚至應守腳底的湧泉穴。但如練功後身體回復健康,則以守肚臍位置為準。

此「意守」亦稱「守一」,即只守一個位置。到進階後期,發展到「守二」。即意守一分為二,同時一輕一重,一陰一陽,一主動,一自動,守着兩個位置,陰陽互相激蕩。就像太極拳,一手為主,一手為副。副手不是無用,其作用是令主手能發揮盡致。所謂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另外,意守下丹田有重大優點。因為人體的先天元氣,本來就儲存在此區。通過用丹田呼吸練功,慢慢就可將隱藏封閉在下丹田的先天元氣釋放出來。我們就可從人體的後天氣,進一步練出人體先天之氣,作為高級練功的基礎。凡此種種,都是靠「入靜」。在真正入靜時,大腦的腦電磁波已經同步時,就可以與宇宙的電磁波同步接通,這時才可算得上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第五是練功的環境。

環境包括數點。第一是空氣。氣之好壞,對最初的練功很重要。一般是深宵或清晨的空氣較清新。另外,空氣清新機或負離子器等也有幫助。第二是噪音問題,各式各樣現今社會的噪音影響了我們的心臟,呼吸,情緒。因此一個較清靜的練功環境,對練功減少雜念有助。但如果不能避免噪音,就可「以毒攻毒」。例如去郊外,深山,溪邊,把大自然的微風聲,流水聲,微雨聲,錄音後複製加長,在室中播放。利用這些有韻律,有節奏的聲音,排除雜念。此外音樂也可有同樣作用。但要選擇適當的”宫,商,角,徵,羽”的五音階音樂, 或公元四世紀到十五世紀的男音如 Gregorian Chant 之類。唯如巴哈之後的十二平均律音樂就不適合。

五音與人體五臟有相應的密切關係。而五臟亦與感情的喜、怒、哀、樂、憂相關。五臟的健康情況能影響人的七情。此亦可解釋為何練功入靜後,人可感受到平和,歡樂,安靜。

還有各項由家電,如手機,電腦等等發出電磁波對身體造成的干擾,亦要避開。

回到抑制雜念的關鍵,有兩個方法。一是放任雜念。所謂物極必反,在練功中雜念紛紜,到了最極限時,瞬間雜念全消。就要守住這個無雜念的時刻。跟著雜念再起再消。每次積極地減少有雜念的時間,加長無雜念的時刻。這樣反覆練習,就可盡量加長入靜。

第二個方法,是在有雜念時,心平氣和地,用第二個念頭,我們叫「正念」,例如呼吸,例如練功的要求,例如一個人生的理想,一個未來的追求,是正面崇高的念頭,來代替雜念。這兩個方法,一是放縱,一是用正念抑制取代雜念。均可幫助練功達至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