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為何

引言

   這一簡單的問題有兩維意義:(a) 教育是甚麽東西? (b) 教育有那些目的和功用?
 
   這麽一問,事情就不簡單了。也許解說過份複雜牽連,許多人,包括領導人,父母,教師,學生,都馳向「不問」了,或者尋求最方便的答案,例如只送小孩上學,最好到私校, 名校,付出昂貴的學費,寄望未來。
 
   未來會怎樣呢?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是恒定而預見的。例如角牛在一時一地吃完了草,就遷移到另一有草的地方求生,世代如一,年年不變。
 
   概說人類的「未來」,古時候亦與角牛的相似。在社會和文化延續的時期,可以預見,個體由童年到少年到青年、中年、老年,生活在一個地方,參予同樣的生產,為變化不大的生命歷程而操勞「生活」。
 
   但是,人的「連續狀況」或「連續性」(continuity)很快便被破壞了,變為「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因為人類不安於守着「現狀」(present condition),尋求「變」(change)和「進步」(progress)。這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基本分別。可以說,人類有尋「自由」(freedom)的本性,爭取自主生命,包括決定自己的生命意義和模式,感到自豪而尊貴。
 
   上面一連串括弧內的詞語,每個都含有相當複雜的意義。我這「淺說」將有詳說。 這裡,先說教育為何,包括它的兩重意義。
 
   我們試從電視看精采的動物紀錄專輯,可以很詳細地見到獅子或野狼怎樣教育新生子女,直至後者成長和自立。
 
   如果你有機會細心觀看獅子教育幼兒的過程,可以悟見清楚的回答:〝教育是父母耐心和精心教導子女學習生存技能的過程。〞
 
   這一回答即時引生另外一個回答,就是,〝教育的目的是維持物種生存。〞對於獅子來說,怎樣在自然環境中覓食,戰勝其他動物的競爭,以及傳種並持續生存,就是教育的全面目的。
 
   野狼的教育比較複習,亦包括深切的集體感情。狼是群性動物,其生存大程度依賴集體合作和行動。因為狼沒有語言,合作需要個體之間的敏銳「默契」,由深厚的感情產生和帶動。而且,狼的教育由群體負責,不是母狼或父狼的單獨作為。
 
   從眾多不同動物教育後代的紀錄專輯,我們可以學習不少有關教育的制度和方法,作出有用的反省。似乎,人類開始「學校教育」以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人們愈走愈遠,為了製造制度和目的而忙碌,忘記教育的原始意義和責任。我們在歷史上走了許多迂迴的道路,及至「後現代」的今天,因為人類狀況中的許多事物和經驗都「片碎化」(fragmentation)了,切實地破壞了人間社會的連續性,教育已經馳向「無能為力」,變為花樣很多的「模式」,盡都離棄了個性的提高和人類福祉的完善。
 
   這樣說也許有點「過火」。但是,只要我們誠實而深層地自問,不論是教育行政,教師,父母,或是政府,很容易得出一個事實,就是,當前的教育,包括先進和落後國家,已經大程度地離棄了「以人為本」的宗旨,對個體如此,對國家民族如此,對人類全體更是。
 
   說顯淺一點,我們今天的教育所服務的是制度(system)或者意識形態(ideology),或者經濟、國家等,而不是個人的貼身利益。
 
   我們需要轉折,由小孩子到整個社會去認識教育,以及行使教育。這需要大眾的積極「投入」,不是消極的「參予」。需要每行一步都看清楚「足下」,更需看清「前路」,最終需要知道「教育在做甚麽」。
 
邁向文明

   人類的教育旨在改善生活,以及通過語言的想像和溝通提升精神素質。
 
   人性含有兩個極端:向善與作惡,互相對立,競爭統治世界。人類所處的世界充滿誘惑,促使人們選擇妥協和隨隅而安,或者醒覺責任,提高和完善生命。
 
   通過長久的鬥爭,人們認識,完善生命的極致特點是自由。每個人都有進取自由的能力。例如,一個人學會鋸木,鉋木,刻木和接合木件,即有做木匠的自由。又如,一個人學會發音,運氣和表情,即有唱歌的自由。再如,一個人學會跑,跳和判斷空間大小,即能自由地跨越溪澗。這些都是個體自由,而且是單獨的,可以達到一定的成功效果。
 
   但是,人類生命的總體完善(universal good),仍然有待每一個人應用個別的自由,聯合社區的全面利益,創造一個人們互相關愛,以及和諧共進的社會和世界,永恆存在,不受個體的失敗或死亡而損害。這是中國古人所提的「大同世界」,即是至善世界,人類文明的象徵。
 
古代教育

   教育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歷來,教育一方面提高人性,使有發揮,脫離野蠻,馳向崇高。另一方面,人類社會的和諧昌盛,有賴「有教育者」的領導,以身作則,大公無私,備受百姓擁護和學習。
 
   中國古時教育,早在五千年前的神話時代,已經頗有體系和智慧,由孔子整理成書說明。
 
   孔子的《四書》所載,就是中國古時教育的形狀。《大學》的序這樣說:「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禀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閒,則天必命之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我們今天細讀此序,廻想當今教育發展與求索,包括對人性的了解和發揚,盡如上述十四句話所闡述,能不敬佩!
 
   關於教育的目的,《大學》開卷便有清楚的敍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今天,有人說這是陳舊的東西。不然。大學是學校,亦是學習。其目標在於明白道德(即普世價值),在親民(聽人民及愛人民)。直至達到至善(excellence),為止。
 
   該卷續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即是說,知到了恒定不變的道理,一個人就可以確立自己的志向了。然後用不惑之心(靜),安心學習。進而看見更多的學習問題,拓大視野,再分辨先後輕重,探求最完美的境界。同一卷的結尾,提到「致知格物」(香港大學的校訓)和「意誠心正」的修身過程。修身就是一切教育的基本行動。
 
   比較起來,歐洲文化以猶大基督教為核心信仰,不認人有獨立自主的本性。這種信仰是絕對的,由宗教團體或聖賢所頒定,沒有討論的餘地。
 
   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襲斷一切教育和文藝,造生了「黑暗時代」。到了1300年,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開始,延續了二百年,引生現代(modern world)出現。這運動是人文的文學和藝術的再次確認。它沒有反對宗教。但它確認人有智力和無限潛能,足以創造美好而提高人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文學作品和藝術創新。
 
   簡言之,文藝復興之前,歐人相信,創造是上帝獨具的能力,人類只能仿傚和跟從。運動之後,思想解放了,人們揭力創作,成就了奇異、美麗、崇高的思想和文藝及音樂作品,影響至今。
 
   這一思想的改變引生了教育,因為教育可以增强人的創造力,並啟發人的思維,通過語言的表達和審美。如是,教育便變為西方現代文明共相發展的動力。
 
現代教育

   現代教育內涵兩個要點,包括全民教育和人力工程。前者旨在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並通過教育減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加强平等。着重點在提升個人的地位和價值。
 
   後者,針對社會的需要和展望,有計劃有協調地培育各種專業人才,推動社會進步。
 
   這兩個教育要點密切相連,合起來增進人的全面福祉,經濟的,價值的,物質的,精神的,展望的,快樂的。
 
   從運作看,現代教育內涵多個互動的條件,包括指導思想,組織系統,管理制度,資源分配,學校建設,師資訓練,課程設計,考試方案,調查研究,創新設置,就業輔導,和人力工程等。這些環節都跟社會的生產模式、人口分佈、生活條件、和國家安全、同步發展,互動向前。以上所有條件的有效啟動和實踐,從教師怎樣講課和管理學生,到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和增强學生的自信和自我認知,每一環節都受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的灌輸,充實改善。
 
   現代教育體現全民教育的理想,大概始於十六世紀中葉的德國沃潭堡地區(Württemburg)。當地的公爵在一個村落設立一間小學,讓所有小孩入學讀書。
 
   在過去的近五百多年間,學校由簡變繁,在最初三百年間變化緩慢,在近二百年間進展急速而劇烈,尤其自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反映着我們面對的「急變」時代。
 
教育服務經濟政治

   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美國成為沒有受到國土損害的唯一勝利國家。本着這一優勢,她在戰後的二十年間壟斷整個世界的經濟市場,在全球滿目蒼夷人心虛弱的廢墟上開發獨利的工商業。為此,美國需要大量地增加各方面的人力資源,教育變為最迫切的新興事業。在這樣的需求下,美國掀起一場延續三十年的「教育革命」。
 
   革命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目的、組織、課程、方法、和應變能力。這些改革適應了社會由工商業過渡到科技創新和服務業的變化。其後,它又為美國在韓戰、越戰、多次其它區域戰事所引生的「人的需要」,提供服務。這些需要包括精神病人的廣面而大量出現,吸毒人的遞增,家庭破碎所形成的大量單親及多親家庭子女。新的服務包括社會工作,心理輔導,精神治療,各方面都需求前所未有的專門人才。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類進入後現代時期(postmodern era),人的狀況面臨一些基本上的變化。科技創新促成「地球村」和「全球一體化」的現實。新科技造成交通和通訊的「即時效應」,改變人與人及國與國的關係。一方面是全球人口趨向城市,丟荒廣面的農村和小鎮。另一方面,加强的通訊活動造生了人際關係的「虛擬狀況」(Virtual state),致使新生代無奈地脫離本性,無所適從。這一新景象直接衝擊教育事業,給它提出「變的挑戰」。
 
   美國教育具有頗强的應變能量,因為它具有强厚的建設,多元化的組織,和優越的專業資源。今天看過去和未來,美國教育,尤其是大學的教學研究設置和動力,仍然得天獨厚。
 
   這樣的實力來之不易,主要因素有三。一是教育地方化和私有化,其目的和模式都因地因人制宜,獨立自主。美國於1953年由國會通過法案,首次創立一個中央部門兼管教育,名為「衛生、教育和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說是管理,實責在協調各州教育的平等發展。
 
第二是教育科學的建立
 
   在二十世紀之初,美國教育服務少數的資產階級子弟,限於青少年的15%。南北戰爭解放黑奴以後,美國全國統一,開始建構一個地方與中央政府協調邁向進步的「美利堅合眾國」。
 
   怎樣均衡人民的平等利益呢?普及教育是一個關鍵環節。然而,怎樣普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根據人口的分佈,學生的結集和區分,課程和教材的設定,師資的培訓,以及就業機會等等實況,開辦各級分科學校。
 
   怎樣測試和確定兒童的智力和能向,以及統計人口分佈在各層次的實況和變數,成為科學研究的前提。正好,在世紀之初,兒童心理學興起,用科學方法解釋學習行為,個性差異,和人格發展的過程,給教育的科學研究奠下基礎。
 
   心理測驗的應用改進了美國教育的組織和效能,幫助普及教育的平等分配。例如,「學術能向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SAT)於1926年首先試用,即時推動美國各大學的收生情況。SAT的成績成為任何學生進入著名大學的門票,如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在此之前,只有中產階級以上的白人子弟有權進入這些大學讀書。
 
第三是教育專業(Education Profession)的建立
 
   專業(Professionalism)內涵兩個要素。一是專門知識,二是專業操守。教育工作者,從教師到教育部長,都必須具有專門知識,包括教育哲學、發展史、科學研究、心理學、社會學、教學法、課程學、經濟和組織管理等,成為教育專業人士。與此同時,專業人士不以工作為「謀生方法」,而謹守專業操守,全心全智投入工作,敬業樂業。教育專業者組織和參予專業團體,共同開發專業知識,及發揮專業精神,獨立進取,克服任何一時的困難,矢志求達至善。
 
   美國教育工作者於1893年建立第一個專業團體「國家教育學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1899年,該會設立「大學入學資格委員會」(Committee on College Requirements),製定「大學入學資格標準」。
 
  1918年,經過研究和全國協調,NEA發表一個名為《中等教育基本原則》的文件,闡述中等教育的七方面目標,包括:
 
1. 培養良好健康習慣
2. 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
3. 充當健全家庭的成員
4. 選擇職業方向
5. 做一位良好公民
6. 善用閑暇
7. 培養道德人格
 
   美國社會在過去一百年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學校的教育目標亦有過多次文字上的修改。但是,這些目標的基本精神,維持不變。
 
   為了滿足教育專業的需要,美國政府自二十世紀初開始,用撥地(land grant)的方法,資助每一個州設立綜合大學,督請大學設立教育學院,用教育科學培養各方面的教學和行政人才。
 
   這些學校後來改名為「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全部動用最大的資源培養教育專業人才。為了注重教育,美國的重要私立大學,如哈佛,耶魯,史丹佛等,都設有教育學院和教育研究院,沒有例外。
 
   如今,美國的小學和中學教師,全部具有教育學的大學本科學位,甚至一些幼稚園教師亦有同等學歷。
 
結語

   綜觀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及現況,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國家是否注重教育,視乎她動用多少資源和心力舉辦各級學校,以及如何通過專業設置,建立教育專業人才和專業精神。
 
   我們可以同樣確定,一個社會的全面進步,有賴於她對教育的真正重視和投入。可以說,投入最為廣面而多元化,進步就愈大而全面。本文淺說教育為何,選用美國的發展軌跡為例,說明教育不是開設學校那麽簡單的事。教育是為了幫人提升自己和建立美好生活和國家。教育是由知識和專業精神共同推動的人的事業,是一切事業之母業。它沿用科學方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Academic discipline),需要全體人民了解和支持,更需要專業工作者的無私投入。
 
   教育學是自由的學科,因為它的終極作用在解放人的自由,並提高人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