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賓四教授在創辦了新亞書院六年之後,才鄭重謹慎其事地決定用「誠明」二字作為校訓。并寫了一篇文章,解釋「誠則明,明則誠」的道理。
 
「誠明」二字連用,見於《中庸》。
 
傳説《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所撰的,而子思是孟子的老師,因此我們今天稱之為「思孟學派」。《中庸》一開始就説:「天命之謂性」,上天的規律、性質在生育了人類萬物之後,也將它的性質賦予人類,變成人的本性。這種本性是向善的。「率性之謂道」,因此人類只需要毫無私見,順從自己本性,認為怎樣講、怎樣做是對的,你所做的、所講的,就是天道在人的顯現。「修道之謂教」,後來更聰明的人將各種人共同認為好的感覺,再加整理修葺,用來教導,教化後人跟隨這方法去做人,以先知覺後知,將這種人繼承天之規律、形成人的思想行動的偉大思想行為一直延續下去,則人類就和天地同樣偉大,永恆存在於天地之間。
 
怎樣達成呢?《中庸》就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天道就是誠。「誠」字原來的意思是真實無妄,不是欺騙自己的真心。你的所作所為,表現於外,與心的想法是一致的,就叫做「誠」。如果騙人十年,第十一年真面目暴露,這就不是「誠」。因此我們可能要死了之後,才知道幾十年或近百年來所做的是真是假。上天就不同,由自有天地以來到今天,天地的規律都是非常準確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不忒,所以天的最高德性就是真實無妄。因此,「誠」字就由人之是否真誠,老實,有信用,提升到天的哲學層次。宇宙規律穩定地運行,永不變更,這就是天道,就叫做「誠」。
 
「誠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說讓自己真誠,是人的正確途徑。這句話突顯了人的道德主體性,亦彰顯人性的尊嚴。
 
人如果蒙蔽了自己,就是暗。明白了這道理,就是明。亦即是「明善」,要用自己所知的,去繼續探討、提升天道是什麼;或是倒過來,了解自己,用天道來反省指導、提醒自己,將自己的天性通過天道的指導發展出來。真誠與明善是不可分離的兩種功夫,「真誠」到一定程度就會明善,明善到一定程度就會真誠。
 
因此天人是雙向的,由知識找尋天道,由天道指導你人性的知識,所以説是「明則誠矣,誠則明矣」。還講出了「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只有具備了最高之誠,你才能將你的心性擴展到與天般偉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知其性,就能知別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知別人之性,就能知萬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能知萬物之性,由於你跟天地有同一規律,你就可輔助天地化生萬物,與天地變成鼎足而三,天地人同一般偉大。這可説是將「天」作為人類道德及人的價值的本源,以之指導儒家的後學。人根據這種理想去進德修業,好好盡其此生,方會無所遺憾。
 
這些抽象理論,怎樣落實去做呢?《中庸》,孟子甚至孔子都沒有詳細說明。解釋《易經》的《十翼》之中的《乾文言》,說到九五爻(象徵具備乾德最高,最偉大的一爻,它不單象徵人君,甚至是具備與天的智慧,德性同樣偉大的聖人)時有此一段: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大人與天地的德性相合。天地的德性是甚麼?就是生生不已,使到宇宙任何事物都是在無限發展生長中間。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表現。宇宙的生生之德,本身就說明了假使宇宙是有感情的話,它就是愛護萬物,關懷萬物,令萬物各自能夠合理地發展到它完美而又互不干涉的理想境地。因此這種生生之德如果落實到儒家的道德觀念,就是仁德。仁德愛人,天德愛萬物:仁德在愛人之餘,擴展到萬物。正好象是《中庸》所講,由自己完成至誠之德,再推廣到所有人,推廣到萬物。這是一個人自已向外發展愛心的過程。現在這個所謂天地的德性,就是講它生生不息,產生萬物的德性,人要效法它,就要具備仁德。
 
「與日月合其明」,和大陽月亮配合,產生太陽月亮的光明。光明有何作用?籠統來說,我們可以說是宇宙日月照臨的功能。大地之有生命,之有改變,之有寒暑,都是因為有太陽月亮。因此太陽月亮表面上是免費施予地球,實際上是操縦著整個地球萬物的生死。它這種「明」就是代表生生不息的人心功能的表現。
 
「與四時合其序」,四時即四季,春天之後,接踵而至的是夏天,秋天,冬天,象徵著四季規律依時變化。這一句講出了大人根據宇宙的規律來指導人類,他的做法符合人間規律,令到人類得到最大 利益。
 
「與鬼神合其吉凶」,大人掌握了陰陽之道,給人的賞罰是出於公正無私的想法,具備最公正的態度。要實踐生生的仁德 ,就要展現仁德對人的好處。根據這個生生不息的規律來令到人類持續生生不息,還能繼續發展,社會就必須維持一定的公正平等合理的獎懲制度,人人受到一樣的對待。
 
北宋的張載在他的哲學著作《正蒙.乾稱篇》和他註解的《繫辭傳》就講到「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這句話明確地指出「誠明」為達至「天人合一」的重要關鍵。「天人合一」這四個字亦是最早出現在此。但其實「天人合一」,「天人相分」這些觀念在中國遠古時代已萌牙。儒道兩家都對此都有不同但精湛的演繹。在儒家,真正建立「天人合一」較嚴謹的哲學理論的,是繼承孔子的孟子。
 
為什麼「天人合一」是我們理想的境界呢?中國所有的學問都藴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植於每個中國人的內心。甚至在一個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的大腦中,即使他如何洋化,仍會受到它的影響。源自西方「天人相分」的思想,它使到西方人在瞭解自然之後,再去征服自然。今天地球受到深度污染、激發大自然作出無言的對抗,對人類作出懲戒。但是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則不一樣,人既不是天的主宰,也不是天的奴隸,是和天平行的。它不是講知識,而是講人生的意義和理想,是我們實行道德的根據,和涉及人生的終極關懷。
 
錢賓四教授在九十六歳晚年寫的《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就特別強調了天命與人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真正意義,亦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
本文引用及取材自:
《天人合一與内丹修煉》(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黃漢立老師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三號演講廳所作的演講)
《大學.中庸解讀》傅佩榮教授,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大學 中庸》劉桂標,方世豪,中華書局
《新譯學庸讀本》王澤應,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