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白居易深住日本人心

在能登的美灣莊,我從夢中悠悠醒覺,起身看鐘,是零辰三時不到,却再無睡意了。昨夜十時入睡,到此已熟睡了比平日多時矣。更想到這山莊如是幽美,沒有理由在夢鄉渡過,即穿衣去看日間見過的圖書室,特別是那套藏在漆盒中的《源氏物語》。

夜涼如水,去圖書室要經過兩條長廊和一層樓梯,我尖步延行,惟恐驚醒熟睡的人家。其實,此時萬籟俱寂,連蟲聲亦不見鳴響。

圖書館內倚牆的書桌上點了明燈,好像預備有人不能入睡,棄寢夜讀似的。多年以來,我看過不少有關《源氏物語》與《史記》和唐詩相關的文章,亦曾寫過中日文學互動的文章,却沒有讀過這書的真本,因為它很難得。此刻,在日本的荒山野舍,竟然藏有一盒原著,雖然是複製本,亦十分珍貴。看來,日本人假日四出遊玩,亦有人不忘讀書的。不然,山莊藏着這許多書,有何作用?

我靜心坐下,想起文學的作用,耳邊不知何時聽見有人輕說:“文學雖然不能充饑或醫治病痛,對於一個即將餓死或明知要因病而終的人來說,苟若能夠記起一首熟悉的詩,或者一個動魂的故事,即可平靜告別人間,不作掙扎。因為生命不過如是,重在得到精神安慰。”《源氏物語》作者的身世和生命歷程,她的寫作背境及其牽及的中華文化智慧,作品的內容,不但發創了日本文學的先鋒,而且影響日本及世界文學的新發展,這一切都是愛書人的精神激勵,和心靈安慰,一種讀者個人因看見人的高貴而自感生命光輝的「神會」。

「物語」是日本文學的一種體裁,即現代文學所稱的「故事」或「小說」。英文 novel 一詞雖說源於古希臘,但一般認為,它最初出現於18 世紀。不論如何,《源氏物語》的長篇內容,被比較文學公認為小說的始創。書中運用大量中國典籍和詩歌,說明在一千多年的唐代和日本的平安時代,中國和日本文化有高度的互動。

今天,《源氏物語》被譽為「世界文學典籍」,被 UNESCO 納入其「數碼圖書」之內。在日本,它是大學文學課程的「指定讀本」,因為它開啟了「物哀」時代,教日本人見物生悲,謙虛做人。為此種種,日本定每年的11 月1 日為「日本古典文學日」,並把作者紫式部的畫相,印在日圓的2000 圓鈔票之上。對我來說,這書刻劃人的心理和情感變化,是一部長篇心理小說。從來,偉大的小說家自己的人生故事亦十分出色,像托爾斯泰和海明威等。書架上有十多本言論《源氏物語》或其作者的書,我隨手拿了最薄的一本,是丸山清子著的《源氏物語與白氏文集》。丸山教授畢生研究日本文學的中國文化根柢,以及佛教思想對日本人性的塑造,用一絲不苟的方法和查究,提出断說。她提出的証據,多數是書裏含着的中國詩詞。

且先說作者的成長背境和她的創作內容,怎樣反映平安時期的日本文化景況。作者出身在貴族之家,父親藤原為時是高官,閑時在家中教兒子讀書,對於女兒,則認為不必讀書的。不過,作者的《紫式部日記》有這樣的記述:”那男孩讀《史記》時,聽了又聽,只是不懂,又記不住。我倒出奇地很快聽懂了。對漢文典籍很有研究的父親時常嘆息說,可惜此妞不是男兒,真不幸呀!” 可以明見和肯定,紫式部從小聰明過人,又喜歡讀書,所以長大以後被冠上「女翰林」的綽號。

她結過婚,不幸丈夫死了,便於1005 年入宮,當彰子皇妃的宮女,即貼身陪伴。十年以後,她根據在宮中所見,寫成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即舉世稱譽的《源氏物話》。它以源氏光君祖孫三代的愛情生活為主軸,描述宮廷貴族生活的各方面,更刻劃公子對愛情的憧憬、投入、失望、矛盾、温情與緣份,細緻入微。為此,世人公稱,《源氏物話》是亞洲第一部分析及揭露男女感情和愛的文學經典。

更大的特點,在《物語》全書廣泛引用了中國典籍,特別是白居易的詩文,連他弟弟白行簡的小說,如《李娃傳》、《三夢記》、《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等,亦有用到。。根據丸山先生的研究,《源氏物語》引用中國典籍20 餘種,參入書中185 處。單是白居易的詩,便引用了106 次,貫穿在小說的思想和布局上,提高了小說的藝術感染力量。

平安時期,日本人大興漢學,與中國的交往十分頻密。《源氏物語》的出現,適應了日本上層社會的文化需求。它一方面滿足了讀者熱愛中國詩歌的渴望,包括元稹、劉禹錫,陸游,甚至更早的屈原等。《白氏文集》是白居易自編的詩集,他生時已經流行到日本。白詩通俗易懂,情感濃郁,更加上詩人的悲憫之情,很得日本人愛戴。他的諷喻詩藝術,以及閑適人生的哲理,成為日本人長久承傳的人格品質。

我在夜闌人靜中,獨坐在這無人山野的莊舍書室裏,腦海翻騰若定,竟想起這許多中日文學的多彩關係,收獲不淺。我小心拿出櫃內的《源氏物語》,揭開第一貼的故事,開始細讀。明顯的,作者借用《長恨歌》的格調,說明天皇桐壼對皇后的竉愛,却無法防止她的早逝,十分無奈。他愛惜兒子,為了免他經受政治鬥爭之擾,把他降為臣籍,並賜姓源氏。從此,故事便以源氏為主角,描寫他迷戀継母,又不能親近她,孤苦萬分。然後,在漫長的歳月中,他娶葵姫為妻,又因沒有感情而接觸其他七位女子,其中的情愛與怨恨,構成物語的內容。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涉及500 個大小人物,一個朝代的興衰。最終,作者仍然說不出愛情的恒久意義,那寫在皇宮室內大屏風的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該詩句成為主人公日夜心繫的美歌。

葵姫死後,源氏公子留在家中守喪,屋外下雨,讓他倍感傷心。不久,葵姫的兄長頭中將來訪。源氏公子悲哀,抒發內心的感慨,輕聲吟道:
  相逢相笑盡如夢
  為雨為雲今不知

頭中聽了陪着傷心,用詩回應:
  芳魂化作潚潚雨 
  漠漠長空也淚淋

今天,我讀《源氏物語》,驚喜作者在一千年前寫小說,竟然十分恰當地引用或借用唐詩,以及各詩人的心思和情感,移情到小說情緻之內,藝術加工,表呈「情」的妙著。像上面的用詩對答,在《源氏物語》的每一章,尤其是《桐壼》、《葵姫》、《楊桐》、《夕顏》、《須磨》、《雲隐》各章,均常見到。
考究起來,上面提到的詩句對答,原出劉禹錫的《有所嗟三首》,寫他喪偶的心情。原詩是:
  庾令樓中初時見   武昌春柳似腰支
  相逢相笑盡如夢   為雨為雲今不知
  鄂渚濛濛烟雨微   女郎魂逐暮雲歸
  只應長在漢陽渡   化作鴛鴦一隻飛

《源氏物語》的怍者不但引詩借詩,更大量引用數十部古典,包括《史記》、《莊子》、《老子》、《論語》、《禮記》、《文選》、《列子》、《毛詩》、《孝經》、《韓非子》、《淮南子》、《白虎道》等。紫武部博學已經說過,她用這許多典故和詩歌寫小說,顯然表示當時的讀者亦明白典故的要義。

此刻,我拿着這《源氏物語》善本,不禁覺得它沉重得很,心想,我們的著名小說,連《紅樓夢》在内,那有用生如是多經典詩詞的?再想,今天的中國大學畢業生,選讀中國文學的,大概不會有一成人知道這許多古典的義意。如今我們講復興文化和創新教育,不知有何實質的期待?

窗外山上的天空已經發白,我小心把兩套書放回原處,忽然反思,我這些所做所思,是否已經「老套」無用?再想,自慰人各有志,在今天「一個世界」的格局中,我們每天的新聞都報導,日本和中國正在進行各方面的敵對爭執,好像雙方素來就是「不共載天」的仇敵,若然我們能夠認識,自古以來,兩個民族都積極互通文化,互相分享美的智慧,也許會平和彼此的心,求同存異,積極合作。

早上,我們在離開之前,再次去享受莊內的温泉。我選擇了私人的一個,閑泡在高温的水裏,發起滿頭大汗。這是通天的一隅,週圍樹上的枝頭出現了小鳥凋叫,尋覓它們的早餐。我記得35年前(1982),我應東京女子大學之請,到校講比較教育,有緣遇見丸山倩子教授。閒談間,我問她兩個問題。(1)她怎樣對白居易詩發生興趣,不惜終生研究中日文化互動和影響? (2)她怎樣評價《源氏物語》內涵的中華智慧,對今天日本人性格的潛移默化影響?

我清楚記得,丸山教授是一位祥和又氣質高雅的日本婦女,頭髮花白,整齊地分散在一個豐滿的額頭上面,目光柔和。她即時給了我一個直率的回答:“白居易深住日本人心。”

然後,她補充:“我14 歳時讀了《源氏物語》,即時給白詩深深感動。7 年後我大學畢業,即隨師研究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直至今天。- - - -在大學的時候,我們同學都會背誦上百首白居易詩的,沒有誰不背他的《長恨歌》。看,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怎樣的青年念了不會感到甜美?- - - - -

“我們日本人有這樣的普遍性格:務實、平易、悲憫、愛美、孝義、滿足和快樂自然。白詩人自號樂天,即樂天知命;知命者,自知閑適和接受己有,感恩天福。一千年前,中國商人和僧人把白詩帶到日本,即時得到日本先人的共鳴和敬仰,由仁明天皇到庶民。《日本文德天皇實錄》詳記,當時的《元白詩筆》載有535 首白居易的詩,都是那時人們頌讀和熟讀的。”

本篇用教授的答語為題,寄望中國人緊守白居易的詩和智慧,不落日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