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從心本文學的傳統看未來

 在日本開車,不論東西南北,每出城市近郊,即可看見綠水稻田,墨藍的遠近山巒,在藍天白雲之下呈現生機和大自然而悠悠美景。偶然經過河邊,即見人們在水灘上嘻戲,一片祥和,好像孔子在《論語》中所嚮往的理想生活,在風光明媚的日子,人們帶着一群小童到河邊遊玩,近晚,大家在歡樂中一齊編家治途唱歌。我不得不讚嘆日本人懂得生活,在整個國家保留着大自然的樹木花草,用每一寸土地種植糧食和茶葉。在城市裡,不論房屋或店舖,只要有一角空間,一定可見三兩盆雜花,或一個雕像,說表主人愛美。

 日本人不立志建築小康社會,不誇張大同的理想,他們承傳了中華文化的「仁義之道」,從愛護自己出發,然後關愛他人他物。中國學者批評日本人自私和纖細,往往忘記,愛惜自己是人性的基本表現,不能說「不好」,而且應該得到讚賞,因為它是務實的表現,不事揚聲空言。

 日本文學的經典《源氏物語》開創寫實的傳統,用細緻動人的筆劃描述社會變遷和愛情的內心表現,每一情節都以人為本,以人心為道德善惡的交切和鬥爭,以幻想和靈馳為動力,不空泛言志,只着實呈表人的意識和潛能,生命在悠悠時空轉變中的生機和美。

 文學的詩歌和小說都生自作家的心和經歷。其中有「生活境況」(Predicament),人物在其間的挫敗或成功,矛盾與和同,沉淪或昇華,構成一幅生命圖畫。

 今天,日本文壇擁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掛冠作家 (1968-川端康成, 1994-大江健三郎) ,第三位可能即將出爐,因為已經連續七年獲得入圍。這些人都身處日本這細小國家,都本着個人的「生活境況」寫作。他們的故事感動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群,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人們神入作者的境況而共鳴,情同身受。

 本文簡述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一位與我同代的掛冠文學家,他在1994年獲獎時震撼了日本當權派,不滿瑞典皇家學院的決定,竟然獎勵一位反對日本權勢的人,使日本蒙羞。

 然而,大江健三郎的文學作品以人為本,刻劃人的尋找和忍受,人在面對苦境時的不屈精神,從個人經歷出發,伸入社會和世界。他的表現必需是單純又非常複雜的,往往衝擊讀者,叫他們深思自己和運,認識生命路途,積極人生。

 1994年,瑞典皇家學院頒給他諾貝爾文學獎的讚詞說:”他以詩的創造力,把現實和神話凝結在一起,表陳一個想像的世界,描劃成一幅不調和的生活境況圖畫。” 我認為,這倒是錯讚了大江健三郎。

 事實是,他的作品十分現實,用濃墨描述他的個人遭遇,他怎樣對抗惡魔和不公平,最後又接受生命的虛無,然後認識人的意義和權能,哀悼自殺了的親朋,珍惜歷經困苦而過着快樂安逸生活的家庭,平靜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大江健三郎在1935年出生在日本一個偏僻農村,在樹林密佈的懷抱中。他父親是武士之後,獻身給至高無上的日本天皇,1944年戰死異邦,屍體不知去向。

 那年三郎是九歲。再過一年的八月一天,他母親看見天空閃耀紅光,出現在100哩外的長崎。然後,就出現日本人難以接受的矛盾思想和現實,天皇向盟軍總師的俗人投降,宣佈日本戰敗。天皇既是神人,怎樣可以忍辱偷生呢?就連死了也不是神人所為。如是,一代生活在矛盾中的日本人,徬徨而迷妄。

 在此之前,大江健三郎不認識戰爭,因為它發生在遠離日本的地方。他告訴我們,他的童年浸沉在塞爾瑪(Selma Lagerof)的童話世界裡,即尼爾斯騎鵝旅遊的世界(The Adventure of Nils),在幻想生活中欣賞祖國的美好風光。

 然後,他說,我被投入另一個世界,即美國軍人監管日本的世界。我們小孩子每天都愛吃美軍所送的巧克力和香口膠,同時前去軍情局所
設的「美國圖書館」看書。我發現《哈里芬探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和愛倫坡(Edgar Allen Poe)的偵探小說,孕育我少年的心,教我喜愛文學。但是,在心底裡,大江健憎恨美國人,他們的原子彈和眼前的監管。為此,他18歲時考入東京大學,選讀法國文學,希望拓大視野,寬闊地了解人類文明。

 兩位哲人作家的作品對大江健郎影響至深。其一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雷伯里(F.R.Rabelais)的《巨人歷險記》對當時歐洲敗局和宗教迫害的諷刺,充滿漫罵和幽默。其二是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筆戈,反抗傳統用宗教道德勢力對現代人的侵壓,把生命意義限於當下,不講未來,因為時間存於虛無狀態。大江健又同時修讀俄文,從陀斯朵夫斯基的《罪與罰》(Dostoevsky, Crime and Punishment) 中認識生命的無奈,希望與絕望都可以由個體把握,旨在寬諒及靈魂昇華,一種全人類所具有的人性潛能。

 在大學讀書期間(1954-59),大江健三郎出版首作《捕捉飼養》(1958),即時獲得東京文學獎。該短篇小說以一個日本小孩跟一位美國黑人做朋友,受到社會的責難,呈現日本與美國的諷刺關係。作者分析自己的經驗,說明他喜愛英語世界的民主,卻恨美軍對日本的監管和佔領。在此期間,日圓被迫改革,造成他母親主理的小商店破產。他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是唯一有機會讀大學的幸運兒。

 大學亦不平靜,1960年,東京有數萬大學生遊行示威,反對政府與美國重簽防衛條約及美軍進駐沖繩。結果,全日本的大學被停課三年。在此期間,大江健三郎一方面寫作,一方面反政府和美國,同時與其他作家訪問巴黎和北京,參與反抗美國在其他國家舉戰。這樣,他的生命涉及私人和國際大局的多面鬥爭,激烈而複雜。
 
 在寫作上,他熱誠投入出版,同時又為境況折磨,迫他抒發個人的情愛與痛苦、無奈與找尋,在積極面對現實的過程中不忘生命高貴。下面是他在數十年間的主要作品,其書名有限地表呈時代的歷程,日本和國際的。
《死的傲氣》1958
《政治少年之死》1962
《私人體驗》1964
《廣島扎記》1964
《請教我從瘋狂中成長》1965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4本)1967
《沖繩札記》1969
《原子彈的人類》1971
《我心靈的湧泉》1973
《神奇的二人配》(三本)1980
《我們的時代》1981
《清醒吧新一代青年》1983
《為了新文學》1988
《安靜的生活》1990
《燃燒的綠樹》1993
《小說的經驗》1994
《日本的多義性與我自己》1995
《如何造就小說家的我》1998
《翻斛斗》1999
《安㚹貝爾李塞徹的早逝》2007

 在個人生命上,大江健三郎遇到最大而長期的衝擊。1963年,他的大兒子出生,頭上長了一個凸出的腦袋,(herniated Brain)。醫生勸告,這會後患無窮,應該終止生命。他當時的直覺是,這兒子是一個雙頭魔鬼,對他夫妻提出咒詛,不知原因。然而,基於父母之愛,他與妻子決定撫養這個後來每數年會生出一種疾病的嬰孩,如眼疾,癲癎,自閉,不會說話等。他們給嬰兒起了一個「光」字為名,原自《源氏物語》的主角源公子騎雁尋求亡妻靈魂的見聞,寓意大愛。

 然而,時光與現實的雙重磨練最不容易應付。一對父母養育一個只有身心困難而沒有希望的嬰兒,同時要尋找個人和國家的生命意義,不是容易的事。在接踵而來的年月裏,大江健曾試過把兒子殺掉而未果,亦曾自己投江自殺而不成。

 1968年他前往長崎訪問經原子彈殺傷的生還者,更為日本感受「敗國」的恥辱,結果獲得意外的啟示。那由紅十字會主理的醫院,「醫」的病人只有永恆的病苦,沒有重新正常生活的可能。他問一位國際醫生,那種「醫治」有何意義。後者回答:“生命不能希望太多,亦永遠不要絕望。"

 行出醫院,他彷佛聽見母親在附近樹林低語,就像在童年時的光景。她講樹林長駐着愛人民的的神明,隨時解脫一切苦難,只要他們放下仇恨,和諧地互尋美好生活。他驟然靈光一閃,明白日本今天過份誇大其帝國的經濟和武力成就,陷入迷妄。為此,它疏忽以史為鑑,忘記傳統的仁義慈悲智慧,以及知足的快樂生活習慣。

 母親的傳奇故事讓他認識,他兒子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其中秧藏着信心和希望。他立即回家與妻子分享這些見悟,開始新的寫作方向,用福克納 (Faulkner)的文采和陀斯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從痛苦中尋找深層意義的方法,希望揭開生之奧祕。
 
 他與妻子給兒子起了一個綽號,用米恩(A.A Milne)筆下的「維尼小熊」(Winnie The Pooh)做暱稱。說也奇性,小熊六歲的一天跟父親到樹林間散步,突然開聲說話。他指着樹上一雙小鳥,叫它的名字,同時學它啾叫,教父親又驚又喜,親見兒子第一次說話,即能準確地說出鳥兒的名字。

 接着,小熊學彈鋼琴,愛聽巴哈和莫扎特的音樂。音專家發現,他具有「全音」(perfect pitch) 的天賦能力,並且可以在心中作曲,多以樹林清音為基調。1990年,他用自己的音樂創作製成光盤,即時銷了60萬張,從此奠定他的作曲家地位。不過,他的身體仍然受着病魔糾纏,需要他人照顧。

 大江健三郎夫婦再生添了兩個孩子,第二個女兒名為和子,比小熊小四歲。但是,因為她的智慧和生活能力都比哥哥優勝,她一直像姐姐一樣照顧這個「弟弟」。大江健三郎以這種家庭倫常關係為題,寫出《神奇的二人配》長篇小說,共三部,其中的《愁容童子》寫他大半生的個人經歷和尋找,連結着日本近50年的社會變化,緊貼着它西化200年的歷史,用全方位小說 (metafiction) 形式刻劃日本的今天及可能的未來。

 1990年的《安靜的生活》被譯成英文A Quiet Life 以後,於1996年在英國發行,即時成為暢銷書、深受西方讀者欣賞。它表呈作者滿足人生的樂趣;他的在苦難中成長的大兒子成為古典樂曲作家,出版了四套光盤,女兒是圖書館館長,小兒子是一間農業研究所的研究員,妻子用水彩描繪他的作品,而自己仍然筆耕不斷。

 這一天,他在瑞典皇家學院的禮堂台上感謝得獎的榮譽,心中波濤澎湃。首先出現的是祖母在他五歲時講襌的故事,說襌心唯美寧靜,旨在安靜。故事說一個人站在一尺多的地上,一動不動,從靜中觀看萬事,不知不覺間,那土地升高,成為一條柱子,讓那人站在柱頂上,看見遠邊的樹林和大海,好不美麗。可惜,他一驚心,便失足從柱頂摔下,獲得一身泥濘。祖母又告訴他諸葛亮的說話,囑他記住時常提醒自己:”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此刻,他安靜地看着大龐裡的上百名貴人,他站穩在一尺多的地板上講話:”我今天用謙卑之心向大家說,我愛日本,它的過去和未來。對於它的今天,我頗有意見。我憶起前輩川端康成25年前站在這同一台上講話,用《美麗的日本與我》為題。今天,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羞恥,不能忘記它對亞洲國家的暴劣行為。同樣,我不會忘記原子彈對我的同胞造成災難,以及今天那不停的備戰,消費主義造成的環境污染,科技進步使人處於被動地位,失去了天賦的自由…….

 “日本自19世紀學西方現代化至今,徘徊在兩種不同價值之間,生成慢性病。所以,它用西方競爭好勝之心侵略亞洲鄰國,同時又感到邊緣化,不被西方尊重……

 “我們必須從廣島長崎的經驗重新認識自己,不要過份相信復仇或抹棄恥辱,因為重整軍事勢力太過容易,而終極說,日本屬於亞洲而不是西方,不論地埋位置或文化內容都是如此……

 “作家本着良知寫作,反映人的幻想和靈性昇華,不論個人或社會均十分複雜……日本今天身處西方和東方兩端中間的巨大裂縫,我希望用文學為這縫口建造橋樑,感到「任重道遠」……

 “我為自己是日本公民而自豪。我仍然說日本美麗,它的山川稻田,平靜愛美的人群。但是,依我的觀察,我只好說日本是「多義」的(ambiguous),而我一生就在這多義的環境中渡過。……

“展望未來,我擔心我的有障礙的愛兒的安全,我必須揭盡全力,連結世界積極人生的大眾,認清事態,共同努力捍衛世界和平,地球生態生生不息,人心安定快樂……”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很多,都以坦誠的筆觸闡述人心,並從個人私事出發,少有虛構。他很博學,尢其愛William Blake詩寫的人間希望。他同樣神入葉慈(Yeats) 詩的想像力。他的《燃燒的綠樹》就是借用葉慈的《搖動》Vacillation詩句而行筆的。原詩說:
A tree is that from its topmost bough
Is half glittering flame and half all green
Abounding foliage moistened with the dew
…..。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國際人士。他在1960年隨同野間宏領團訪問中國,見毛主席及一些作家 (現均全部仙逝)。1984年,他隨井上靖再訪中國,見胡耀邦和遊歷絲路,以後又再五次訪問中國。近年,他與中國的莫然友好。但是,他的文學與中國近年文學大不相同,兩邊的作家亦鮮有深切對話的共同語言。看來,他要擔構橋樑的意願,恐怕不易做出成績。

 在日本,他熱誠幫助後起的文學家。他出錢成立基金,每年為一些新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幫它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注意。

 大江三郎亦知識《莊子》。它的《逍遙篇》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明其名為鵬……怒而飛……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天池也。” 它說宇宙有轉化 (transform) 的可能,大魚可以變為鵬鳥。它識別時機,乘風破浪,馳向大自然最大最美的境域。

大江健三郎曾多次說明,兒子小熊的景況造就了他的文藝,而鳥就是兒子第一句說話的內容。如是,他的文藝亦將以其純情和大志,成為接駁日本社會橫越歐洲和亞洲文化傳統的裂縫,造就雙方的新的融和了解。

我相信,他祖母給他講過的許多傳統故事,有一天將會給納入日本學校的教科書內,讓日本兒童欣賞中華智慧。 
 
 
 
 
 
 
 
在日本開車,不論東西南北,每出城市近郊,即可看見綠水稻田,墨藍的遠近山巒,在藍天白雲之下呈現生機和大自然而悠悠美景。偶然經過河邊,即見人們在水灘上嘻戲,一片祥和,好像孔子在《論語》中所嚮往的理想生活,在風光明媚的日子,人們帶着一群小童到河邊遊玩,近晚,大家在歡樂中一齊編家治途唱歌。
我不得不讚嘆日本人懂得生活,在整個國家保留着大自然的樹木花草,用每一寸土地種植糧食和茶葉。在城市裡,不論房屋或店舖,只要有一角空間,一定可見三兩盆雜花,或一個雕像,說表主人愛美。
 日本人不立志建築小康社會,不誇張大同的理想,他們承傳了中華文化的「仁義之道」,從愛護自己出發,然後關愛他人他物。中國學者批評日本人自私和纖細,往往忘記,愛惜自己是人性的基本表現,不能說「不好」,而且應該得到讚賞,因為它是務實的表現,不事揚聲空言。
 日本文學的經典《源氏物語》開創寫實的傳統,用細緻動人的筆劃描述社會變遷和愛情的內心表現,每一情節都以人為本,以人心為道德善惡的交切和鬥爭,以幻想和靈馳為動力,不空泛言志,只着實呈表人的意識和潛能,生命在悠悠時空轉變中的生機和美。
 文學的詩歌和小說都生自作家的心和經歷。其中有「生活境況」(Predicament),人物在其間的挫敗或成功,矛盾與和同,沉淪或昇華,構成一幅生命圖畫。
 今天,日本文壇擁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掛冠作家 (1968-川端康成, 1994-大江健三郎) ,第三位可能即將出爐,因為已經連續七年獲得入圍。這些人都身處日本這細小國家,都本着個人的「生活境況」寫作。他們的故事感動全世界不同文化的人群,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人們神入作者的境況而共鳴,情同身受。
本文簡述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一位與我同代的掛冠文學家,他在1994年獲獎時震撼了日本當權派,不滿瑞典皇家學院的決定,竟然獎勵一位反對日本權勢的人,使日本蒙羞。
然而,大江健三郎的文學作品以人為本,刻劃人的尋找和忍受,人在面對苦境時的不屈精神,從個人經歷出發,伸入社會和世界。他的表現必需是單純又非常複雜的,往往衝擊讀者,叫他們深思自己和運,認識生命路途,積極人生。
1994年,瑞典皇家學院頒給他諾貝爾文學獎的讚詞說:”他以詩的創造力,把現實和神話凝結在一起,表陳一個想像的世界,描劃成一幅不調和的生活境況圖畫。” 我認為,這倒是錯讚了大江健三郎。
事實是,他的作品十分現實,用濃墨描述他的個人遭遇,他怎樣對抗惡魔和不公平,最後又接受生命的虛無,然後認識人的意義和權能,哀悼自殺了的親朋,珍惜歷經困苦而過着快樂安逸生活的家庭,平靜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大江健三郎在1935年出生在日本一個偏僻農村,在樹林密佈的懷抱中。他父親是武士之後,獻身給至高無上的日本天皇,1944年戰死異邦,屍體不知去向。那年三郎是九歲。再過一年的八月一天,他母親看見天空閃耀紅光,出現在100哩外的長崎。然後,就出現日本人難以接受的矛盾思想和現實,天皇向盟軍總師的俗人投降,宣佈日本戰敗。天皇既是神人,怎樣可以忍辱偷生呢?就連死了也不是神人所為。如是,一代生活在矛盾中的日本人,徬徨而迷妄。
在此之前,大江健三郎不認識戰爭,因為它發生在遠離日本的地方。他告訴我們,他的童年浸沉在塞爾瑪(Selma Lagerof)的童話世界裡,即尼爾斯騎鵝旅遊的世界(The Adventure of Nils),在幻想生活中欣賞祖國的美好風光。
然後,他說,我被投入另一個世界,即美國軍人監管日本的世界。我們小孩子每天都愛吃美軍所送的巧克力和香口膠,同時前去軍情局所
設的「美國圖書館」看書。我發現《哈里芬探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和愛倫坡(Edgar Allen Poe)的偵探小說,孕育我少年的心,教我喜愛文學。但是,在心底裡,大江健憎恨美國人,他們的原子彈和眼前的監管。為此,他18歲時考入東京大學,選讀法國文學,希望拓大視野,寬闊地了解人類文明。
兩位哲人作家的作品對大江健郎影響至深。其一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雷伯里(F.R.Rabelais)的《巨人歷險記》對當時歐洲敗局和宗教
迫害的諷刺,充滿漫罵和幽默。其二是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筆戈,反抗傳統用宗教道德勢力對現代人的侵壓,把生命意義限於當下,不講未來,因為時間存於虛無狀態。大江健又同時修讀俄文,從陀斯朵夫斯基的《罪與罰》(Dostoevsky, Crime and Punishment) 中認識生命的無奈,希望與絕望都可以由個體把握,旨在寬諒及靈魂昇華,一種全人類所具有的人性潛能。
在大學讀書期間(1954-59),大江健三郎出版首作《捕捉飼養》(1958),即時獲得東京文學獎。該短篇小說以一個日本小孩跟一位美國黑人做朋友,受到社會的責難,呈現日本與美國的諷刺關係。作者分析自己的經驗,說明他喜愛英語世界的民主,卻恨美軍對日本的監管和佔領。在此期間,日圓被迫改革,造成他母親主理的小商店破產。他在七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是唯一有機會讀大學的幸運兒。
大學亦不平靜,1960年,東京有數萬大學生遊行示威,反對政府與美國重簽防衛條約及美軍進駐沖繩。結果,全日本的大學被停課三年。在此期間,大江健三郎一方面寫作,一方面反政府和美國,同時與其他作家訪問巴黎和北京,參與反抗美國在其他國家舉戰。這樣,他的生命涉及私人和國際大局的多面鬥爭,激烈而複雜。
在寫作上,他熱誠投入出版,同時又為境況折磨,迫他抒發個人的情愛與痛苦、無奈與找尋,在積極面對現實的過程中不忘生命高貴。下面是他在數十年間的主要作品,其書名有限地表呈時代的歷程,日本和國際的。
《死的傲氣》1958
《政治少年之死》1962
《私人體驗》1964
《廣島扎記》1964
《請教我從瘋狂中成長》1965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4本)1967
《沖繩札記》1969
《原子彈的人類》1971
《我心靈的湧泉》1973
《神奇的二人配》(三本)1980
《我們的時代》1981
《清醒吧新一代青年》1983
《為了新文學》1988
《安靜的生活》1990
《燃燒的綠樹》1993
《小說的經驗》1994
《日本的多義性與我自己》1995
《如何造就小說家的我》1998
《翻斛斗》1999
《安㚹貝爾李塞徹的早逝》2007
在個人生命上,大江健三郎遇到最大而長期的衝擊。1963年,他的大兒子出生,頭上長了一個凸出的腦袋,(herniated Brain)。醫生勸告,這會後患無窮,應該終止生命。他當時的直覺是,這兒子是一個雙頭魔鬼,對他夫妻提出咒詛,不知原因。然而,基於父母之愛,他與妻子決定撫養這個後來每數年會生出一種疾病的嬰孩,如眼疾,癲癎,自閉,不會說話等。他們給嬰兒起了一個「光」字為名,原自《源氏物語》的主角源公子騎雁尋求亡妻靈魂的見聞,寓意大愛。
然而,時光與現實的雙重磨練最不容易應付。一對父母養育一個只有身心困難而沒有希望的嬰兒,同時要尋找個人和國家的生命意義,不是容易的事。在接踵而來的年月裏,大江健曾試過把兒子殺掉而未果,亦曾自己投江自殺而不成。
1968年他前往長崎訪問經原子彈殺傷的生還者,更為日本感受「敗國」的恥辱,結果獲得意外的啟示。那由紅十字會主理的醫院,「醫」的病人只有永恆的病苦,沒有重新正常生活的可能。他問一位國際醫生,那種「醫治」有何意義。後者回答:“生命不能希望太多,亦永遠不要絕望。"
行出醫院,他彷佛聽見母親在附近樹林低語,就像在童年時的光景。她講樹林長駐着愛人民的的神明,隨時解脫一切苦難,只要他們放下仇恨,和諧地互尋美好生活。他驟然靈光一閃,明白日本今天過份誇大其帝國的經濟和武力成就,陷入迷妄。為此,它疏忽以史為鑑,忘記傳統的仁義慈悲智慧,以及知足的快樂生活習慣。
母親的傳奇故事讓他認識,他兒子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其中秧藏着信心和希望。他立即回家與妻子分享這些見悟,開始新的寫作
方向,用福克納 (Faulkner)的文采和陀斯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從痛苦中尋找深層意義的方法,希望揭開生之奧祕。
他與妻子給兒子起了一個綽號,用米恩(A.A Milne)筆下的「維尼小熊」(Winnie The Pooh)做暱稱。說也奇性,小熊六歲的一天跟父親到樹林間散步,突然開聲說話。他指着樹上一雙小鳥,叫它的名字,同時學它啾叫,教父親又驚又喜,親見兒子第一次說話,即能準確地說出鳥兒的名字。
接着,小熊學彈鋼琴,愛聽巴哈和莫扎特的音樂。音專家發現,他具有「全音」(perfect pitch) 的天賦能力,並且可以在心中作曲,多以樹林清音為基調。1990年,他用自己的音樂創作製成光盤,即時銷了60萬張,從此奠定他的作曲家地位。不過,他的身體仍然受着病魔糾纏,需要他人照顧。
 大江健三郎夫婦再生添了兩個孩子,第二個女兒名為和子,比小熊小四歲。但是,因為她的智慧和生活能力都比哥哥優勝,她一直像姐姐一樣照顧這個「弟弟」。大江健三郎以這種家庭倫常關係為題,寫出《神奇的二人配》長篇小說,共三部,其中的《愁容童子》寫他大半生的個人經歷和尋找,連結着日本近50年的社會變化,緊貼着它西化200年的歷史,用全方位小說 (metafiction) 形式刻劃日本的今天及可能的未來。
 1990年的《安靜的生活》被譯成英文A Quiet Life 以後,於1996年在英國發行,即時成為暢銷書、深受西方讀者欣賞。它表呈作者滿足人生的樂趣;他的在苦難中成長的大兒子成為古典樂曲作家,出版了四套光盤,女兒是圖書館館長,小兒子是一間農業研究所的研究員,妻子用水彩描繪他的作品,而自己仍然筆耕不斷。
 這一天,他在瑞典皇家學院的禮堂台上感謝得獎的榮譽,心中波濤澎湃。首先出現的是祖母在他五歲時講襌的故事,說襌心唯美寧靜,旨在安靜。故事說一個人站在一尺多的地上,一動不動,從靜中觀看萬事,不知不覺間,那土地升高,成為一條柱子,讓那人站在柱頂上,看見遠邊的樹林和大海,好不美麗。可惜,他一驚心,便失足從柱頂摔下,獲得一身泥濘。祖母又告訴他諸葛亮的說話,囑他記住時常提醒自己:”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此刻,他安靜地看着大龐裡的上百名貴人,他站穩在一尺多的地板上講話:”我今天用謙卑之心向大家說,我愛日本,它的過去和未來。對於它的今天,我頗有意見。我憶起前輩川端康成25年前站在這同一台上講話,用《美麗的日本與我》為題。今天,我為自己的國家感到羞恥,不能忘記它對亞洲國家的暴劣行為。同樣,我不會忘記原子彈對我的同胞造成災難,以及今天那不停的備戰,消費主義造成的環境污染,科技進步使人處於被動地位,失去了天賦的自由…….
 “日本自19世紀學西方現代化至今,徘徊在兩種不同價值之間,生成慢性病。所以,它用西方競爭好勝之心侵略亞洲鄰國,同時又感到邊緣化,不被西方尊重……
 “我們必須從廣島長崎的經驗重新認識自己,不要過份相信復仇或抹棄恥辱,因為重整軍事勢力太過容易,而終極說,日本屬於亞洲而不是西方,不論地埋位置或文化內容都是如此……
 “作家本着良知寫作,反映人的幻想和靈性昇華,不論個人或社會均十分複雜……日本今天身處西方和東方兩端中間的巨大裂縫,我希望用文學為這縫口建造橋樑,感到「任重道遠」……
 “我為自己是日本公民而自豪。我仍然說日本美麗,它的山川稻田,平靜愛美的人群。但是,依我的觀察,我只好說日本是「多義」的(ambiguous),而我一生就在這多義的環境中渡過。……
“展望未來,我擔心我的有障礙的愛兒的安全,我必須揭盡全力,連結世界積極人生的大眾,認清事態,共同努力捍衛世界和平,地球生態生生不息,人心安定快樂……”
 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很多,都以坦誠的筆觸闡述人心,並從個人私事出發,少有虛構。他很博學,尢其愛William Blake詩寫的人間希望。他同樣神入葉慈(Yeats) 詩的想像力。他的《燃燒的綠樹》就是借用葉慈的《搖動》Vacillation詩句而行筆的。原詩說:
A tree is that from its topmost bough
Is half glittering flame and half all green
Abounding foliage moistened with the dew
…..。
 大江健三郎是一位國際人士。他在1960年隨同野間宏領團訪問中國,見毛主席及一些作家 (現均全部仙逝)。1984年,他隨井上靖
再訪中國,見胡耀邦和遊歷絲路,以後又再五次訪問中國。近年,他與中國的莫然友好。但是,他的文學與中國近年文學大不相同,兩邊的作家亦鮮有深切對話的共同語言。看來,他要擔構橋樑的意願,恐怕不易做出成績。
 在日本,他熱誠幫助後起的文學家。他出錢成立基金,每年為一些新文學作品翻譯成外文,幫它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注意。
 大江三郎亦知識《莊子》。它的《逍遙篇》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明其名為鵬……怒而飛……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冥……天池也。” 它說宇宙有轉化 (transform) 的可能,大魚可以變為鵬鳥。它識別時機,乘風破浪,馳向大自然最大最美的境域。
大江健三郎曾多次說明,兒子小熊的景況造就了他的文藝,而鳥就是兒子第一句說話的內容。如是,他的文藝亦將以其純情和大志,成為接駁日本社會橫越歐洲和亞洲文化傳統的裂縫,造就雙方的新的融和了解。
我相信,他祖母給他講過的許多傳統故事,有一天將會給納入日本學校的教科書內,讓日本兒童欣賞中華智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9D%E7%AB%AF%E5%BA%B7%E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