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捨由時,行藏在我

崇高致遠

            崇高是人類共同敬仰的一種精神氣象,帶動人們追求無限昇華的目標。

             崇字由山和宗兩字組成,由宗字頂着山字,表示我們祖先長期注重高山的壯麗和奧秘,它的無限力量和意韻。人類歷來崇尚高大志氣和意想,反映着人的特質不與其它生物相同。在中華文化裡,崇高純是人類的價值觀,無需借用上帝神明的支持。        

            西方的崇高(sublime)是哲學本體論的深層意念。在古羅馬時候,文論家朗吉奴斯(Longinus)著的《論崇高》,把崇高歸為語文和美學範疇,等同非凡、偉大、無限、驚異、靜寂、模糊、死和喜悅。今天,牛津字典為崇高一詞提供多方面的解釋,它包括心智權能,超越的思想和語言,極度美和驚奇等。

 

            從心理學看,崇高是人們轉生理需要為精神追求的精神特質與行為。此外,崇高又涉及上帝派生的真、善、美。這是不存在於中國人對崇高的認識的。西方文學經典的《失樂園》(Paradise_Lost)被視為崇高的詩篇,放在中國的許多崇高的詩詞之中作比較,它的反叛動力有餘,它的燦爛火花就遜色了。

 

崇高起源

            人類自古為進化而不懈奮鬥。人們面對大自然的許多景象和動力,對自己既有信心,又感到謙卑渺小。而且,有許多感官所見的東西,神秘得深不可測,叫人因為不知而恐懼。於是,原始人創造了圖騰和巫術,用來移情,通過崇拜圖騰的活動來肯定人的獨立,他對週圍環境的有效把握。

 

            圖騰不論是一支高大的雕柱,一塊石碑,一個神話故事,或者一場巫術舞蹈,都是為了幫助人在恐慌或驚奇中,壯大自己的膽量,增加自信,從而面對物質與心理的挑戰,取得勝利和經驗。黑格爾(Hegel)在《美學》裡說:〝人類到了感知崇高的階段,個體採取了最現實的心態和力量,承認萬物的虛無及讚揚神明(巫神),從中建立自己的光榮,尋得安慰和滿足……他們在神以及一切值得崇敬和讚揚的對象面前,盡情拋捨自己,並從拋捨中以退為進,把自己建立為自由實體,對付周圍世界。〞 

            圖騰藝術是現實中的幻想。它的崇高含着人的力量和大自然的潛在力量。所以,崇高使人感受到恐懼和期待,經過幻想把恐懼異化,變為自信。在這心理過程中,個體能够由恐懼而敬畏,或皈依、互滲、讚美,最後從圖騰(實體或意信)中獲取力量,達成心理情感的激昂和愉快。

            人有兩種本能,一是自我保存,二是社交互動。依附在本能上的情感亦有兩種,其一為快感,其二為痛感。前者是美,後者是崇高,即任何足以引生痛苦和危險的觀念。所以,崇高的來源便是恐懼和痛苦。當這些感受迫得太近,或者過份强大的時候,個體便需要獲得某種緩解,把恐懼的東西變為愉悅,一種心理平衡背後的安靜或安慰。 

            等到人類社會變成複雜以後,人的情感需要,與及它所依屬的外物都複雜了。可怕的不單是一聲突發的迅雷或一塲洪水,而可能是電影中的猛鬼塲面,或者一塲金融海嘯。而現代人用以對付恐懼的手段亦多而複雜,包括逃避或攻擊,以及兩者並用的長期手段。文字的表述往往是這些手段的媒介,不論正對外在的壓迫,或者緩解內心的痛楚。 

外物巨恐

            十七世紀中期,英國社會出現巨變,至高無上的英王被爭取自由的平民砍了頭,逐步引生了君主立憲的國體,免除了王帝的極權。詩人密爾頓在那塲革命中鼓吹了《君權民授》的思想,被捕入獄,後來更盲了。他決定用文章作為抗爭極權勢力的武器,叫他的女兒錄下他口述的十二卷長詩《失樂園》。他借用《聖經》伊甸園裡的人與魔鬼的鬥爭,反對上帝的極權和偏心。他的作品影響了英國以至法國的思潮。他的《力士參孫》新詩,更表述了他的心願,叫自由人憑藉自己的力量,摧塌了歷史上極權和卑劣的傳統勢力大廈 

            密爾頓依照西方美學的崇高,以恐怖和巨大為核心,移情給人予力量,摧毁長久統治社會的極權勢力。他所創造的魔鬼的形和影,可從下面的詩句中見到: 

說有形難辨認
肢體迷離
說有質唯見影
形影互換
他屹立着如漆黑的夜
他殘忍十倍如復仇女神
他恐怖一如地獄
他舞動槍矛奪命
矛頭像戴在頭顱上的王冠 

            恐怖的體或勢都不一定是壞的,卻一定有强大的力量,足以對抗或者消除醜惡的東西,正如密爾頓所抗爭的極權統治,引生自由和善的美,崇高的表徵。 

            發展下去,德國的康德(Kant)和席勒(Schiller)又給崇高加上量和質,道德和罪惡,基本上構造了新的崇高內涵。 

            英國詩人華滋華斯(Wordsworth)讚美道德力量無比强大,大受形體所局限。詩曰: 

形貌豈能顯現
心靈偉大無邊
預言先知堪讚
吾儕畢生追求
早在斯人胸懷 

和諧關愛

            中華民族與大自然共相生息,不視自然為對抗或改造對象。我們視天、地、人為和諧之一體,相互關愛和保護。在中國人的心中,大自然蘊藏着無限力量和隱秘,讓我們通過敬仰而獲得精神力量,引導我們在索求福祉的過程中,時常反思,檢討行止可以如何促進人間快樂,表彰仁義。中國人注重慎終追遠,維持生命的連續。同時又修身齊家,維持生活中的和衷共濟。所以,我們把崇高看作超越平凡的目標,加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加深情感的孕育力量,造生〝美〞和〝德〞。 

            在中國人的審美值價裡,人最重要的美德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對他人的敏感關注,以及〝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的仁義情懷。兩者合為高尚人格的表徵。所以,我們的修身從孝弟忠信做起,一個人有了穩固的修身基石,即自成大廈,可以自持。把握萬物和人事。 

蘇軾《沁園春》 

孤館鐙青    野店雞號    旅枕夢殘
漸月華收練    晨霜耿耿    雲山摛錦    朝露團團
世路無窮    勞生有限    似此區區常鮮歡
微吟罷    憑征鞍無語    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
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    胸中萬卷    致君堯舜    此事何難
用捨由時    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閒處看
身長健    但優遊卒歲    且鬥樽前 

            蘇軾圓通儒道釋學問,用以接人應物。他服膺〝講無辯訥,事理皆融〞的智慧。宋代所處的十一世紀時期,比上面提起的密爾頓身處的十六世紀早六百年。宋代文化彪炳史冊,馳譽寰宇,不論在哲學、文學、科學、天文、印刷技術和醫藥,都有劃時代的演進。當時的文人看重修養和德操,積極追求崇高,尤其表現在無窮情意的詩詞之中。 

            蘇軾這首《沁園春》,是他由杭州去密州路上,想念弟弟而吟賦的。上片以磅礡的筆力,揮寫超大自然的宏偉,和時光對人生的洗練,設定全詞的背景。下片寫他初入宦門時候的抱負和追求,以西晉時候才華出眾的陸機和陸雲兄弟自喻,一時相信可以憑着筆底文彩和胸中韜畧,便足够興國濟時。但是,客觀的政治宿勢又那裡容易轉移呢。他很快便理解到,宦途的登庸不可强求,亦不必求。但是,進退由我,個人對於一切得失都可以泰然處定,優遊自適,確保良知的。詩人說:〝用捨由時,行藏在我……身長健……且鬥樽前〞,瀟灑又崇高。 

            由是可見,中國詩人寫崇高,重人情而不拘泥風景的壯大巍峨,因為大自然的氣勢雖大,一切事情的興萎,都由人自決收放的。宇宙間最崇高的仍是人格的崇高。 

山月幽峭

            不是說中國詩人不能吟嘯大自然的奇光異彩,如山勢的奇偉與溫泉的蒸郁?東坡的山水詩亦是十分震懾心魂的。試看他寫羅浮山詩的片斷: 

雙溪匯九折    萬馬騰一枝
奔雷濺玉雪    潭洞開水府
潛鱗有飢蛟    掉尾取渴虎 

            然而,身處大自然的崇高格局之中,是詩人在把握一切,物我交融,興會淋漓地表達出生命意義的。所謂〝雖寫景而情生於文,理溢成趣〞,促成藝術造化。我喜歡東坡續上文而咏的自在詩句: 

我來方醉後    濯足聊戲侮
四風捲飛雹    掠面過强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