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崇高觀念,以提昇精神的理想,同時解決人本性中的恐懼。原始人遇見大自然中的雷電與洪水,驚惶失措,於平靜的時候創製圖騰或神,紓解驚憂。進入文明時代,崇高觀念演為審美理想,開展更寛遠的精神境界。
人的恐懼更出自心靈深層對生死價值的疑感,與及對生命成就和意義的求索。疑惑如同兩面不同的情繫:一面恐怕生命短速,另一面渴求愛與豐功偉績,以成不朽。
西方人信仰上帝衪既崇高又嚴厲。在西方思想體系中,崇高(sublime)的反面是褻瀆(profane),兩者互相對抗。誰人違反神的意旨,就被判罪嚴罰,沒有例外。《聖經》創世紀首篇載,上帝嚴逐亞當和夏娃永離伊甸園,更咒詛他們的後代子孫永負原罪。
中華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及和諧安逸的人生觀。我們不以上帝為崇高的唯一代表,我們以〝無〞為本,以無生〝有〞。無的廣大無限充滿着氣,一種衍生萬物的動力。我們以虛空為靈氣,視虛與實同美。我們的和諧不含分裂或對抗,不認判罪與執罰的絕對權威。中國人以積極追求安逸為人生宗旨。中國詩人歷來誦安為幸福,吟靜為享受。
進入後現代的今天,西方人仍然執信有與無為對立體。他們造就了物質和科技的成就,卻把握不住同被視為崇高的無限內心恐懼,心靈欠安。在另一方面,抱住傳統意識的中國人則堅守謙和虛靜,不與天競,不事人爭。我們表現在藝術上,潑墨畫沖和淡遠,建築嚴整莊重,詩詞情理交融,音樂八音克諧,戲曲情節迂迴峯轉,一切都以和為貴。
儒家主張安命樂天,隨順世態,守中居正。道家置人生於大化運變,隨道循環,人在大自然的化育中無限安息。禪宗追求洞悟宇宙人生,於虛靜中獲取安頓怡泰。
現代社會的教育模式始於西方,不論結構,內容,或目標都是幾百年前的產物,以人為本,以幸福進步為依歸。傳統大學的本科課程包括巴狄斯(Charles Batteux)提倡的七門藝術,統稱為純美藝術(Fine Arts),與技術相區別。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詩歌與及雄辯術,合起來構成傳統式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其知識構成一個〝文化人〞的基本學識。一個人有了這樣的學識,就有資格進修專科了。這樣,當他學成以後,即能以人本精神應用專長。
如今,博雅教育衍化成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構成大學本科教育的核心,其中詩歌是必修課程,因為它在各種形式的審美中含着其它六種美藝。二千多年前,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無以立〞,可見在教育智慧上,中西方相當和合。
史家司馬遷讚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我們要與崇高和合。孔子觀水而知樂,觀山而知德,教我們在活動中提昇自己。
我於近二十年間放下工作恒務,有機會自由讀詩,得識虛靜的美和功用。我閒中以淺見成書三冊與大眾分享共樂:《禪趣詩》,《品味與評詩》,《在水一方》,亦一樂也,本書借史家之語,定名《高山仰止》,書中二十四篇散文,內載的二百餘首詩詞,參入了我七十年間在世界各地的人生奮鬥和經驗,反映虛靜之道,安心之福,與及澄澈心智之用和美。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則知天矣〞。寄望本書可以幫讀者尋着自己,進而知天得安。
江紹倫
己丑年於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