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風成競渡    哀叫楚山裂

宋·蘇軾《屈原塔》 句 

我與他

            《呂氏春秋‧先己》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可見中國哲人早就研究〝自知〞的心理問題。明代學者呂坤說得具體,他在《呻吟語‧修身類》中說:〝人不難於違眾而難於違己。能違己矣,違眾何難〞。用今天俗話講,一個人不容易〝過自己的關〞,〝過了自己一關,便可與他人平和相處了〞。 

            〝違己〞是超越自我。〝違眾〞是反對潮流,或者〝不跟時尚走〞。〝己〞是屬於個人的,本來容易商量,卻不是容易改變的。因為,可以商量的是經驗,難以商量特別是改變的,還有情感,不論生於本能的,或是成於價值信仰的,更或是寄望於理想的。 

            德國文豪歌德在《浮士德》中生動地敍述了超越的自我和經驗的自我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他說: 

我有兩個靈魂互鬧分離
一個沉溺於粗俗的愛欲
執住官能感覺迷戀人間
另一個强烈地超越塵寰
奔向那聖賢崇尚的領域

石與泉

            現代心理學說明,人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每個人的經驗和思想都按照一己的位置而生,正如站着可以知道前後左右和上下,一切方位都以己身為中。他人的方位往往與自己的不同,所以需要一番功夫和認識方能明白。明白了亦有接受與排斥之分。至於眾人的方位,就更複雜了。 

            勝己和違己都是十分複雜的心理過程,因為受着〝己〞的執着,一切都是唯心的。就是說,由心所決定。 

            至於現代中國所堅持的唯物。那不是客觀存在的。物之所以存在,同樣由心所認知、決定和接受。不接受的物便要受到排斥了。接受了才成為客觀存在。 

            中國心理學對修身早有卓見。中國人以君子的人格為修身楷模。明朝學者薛瑄有一句話說:〝君子對青天而懼,聞震雷而不驚;履平地而恐,涉波而不懼〞(張岱《四書遇》述的《論語‧顏淵十二‧憂懼章》)。青天包括一切在太平世界中的事物形象,其中震雷不過是偶發的小事。同樣,平地廣濶,走着叫人舒服。如果一個人在舒適中習慣意識到風波的發生,那麽,一旦處身於風險之中,亦有應對的能力。 

            《孫子兵法》的智慧同樣到家而富啟發。孫武在《勢篇》裡說:〝亂生於治〞,勸領導者在太平盛世中不忘動亂的發生,時時做好準備。三國時代的王弼解釋老子的智慧,在《老子指略》中說:〝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也。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這些道理可以用於國家,亦可用於個人。其理說明世界在變,人心則可在變中維持安定的。 

            知道維持安定的人是自勝的强者。同時亦是勝人勝物的樂觀者。這是態度的作用,由〝愚人見石,智者見泉〞所說明。我們觀照中華文化的流轉,如果可以分辯出哪些思想或觀念是甘泉上面的石層,哪些是湧出石層而流的活水,即可生出智慧和樂觀的審美。這一切都可以從歷來的好詩佳詞中見到、感到。 

激情與理智

            屈原開創中國詩人自我剖析的先河,一生都在激情與理智、個人意願與他人認同之間求索定論。他的偉大不在於歷來人們誇大的愛國忠貞,而在於他的想象力的發揮,幫他寫下不朽的詩賦,為中國詩詞開創浪漫又貼切人生崇高理想的生命訴求的寫照,美不勝收。 

            屈原的生辰究是出於偶然或者天定,無人可以解答。但是,他卻執着自己生於寅年寅月寅日誕生的特殊性,深感必須肩負重任,不比常人。套入西方傳統思想的解釋,屈原具有〝水仙花情結〞的性格,一如德國詩人尼采。這種人深切地覺得自己美善和身負重任,註定終生不得快樂,只能偉大。 

            《離騷》是屈原用激情、心理掙扎、和生命共鑄而成的不朽詩作,全篇368句,每一句都是矛盾心靈搏鬥的產物。歸集起來,反映的無止境的問題是,一個人應該堅持操守,還是隨波逐流,放棄個人定位? 

            屈原不是完全主觀的。他在詩中創造了三個人物對他責備,勸告,與同情。她們是女嬃,靈氛和巫咸,代表不同的意見。儘管如此,屈原還是悲劇收場,用自己的生命象徵崇高。 

生命崇高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聘兮
來吾道夫先路 

這是開首的第一節,用白話文說,即是: 

我獨有優厚的天賦
加上修練成的才能
……
時光不停轉換
四季更替依序
草木瞬間凋謝
好人青春容易飛逝
何不趁着青年滅盡醜惡
疾志改善現行法度
我要駕着駿馬奔馳
開闢前頭的道路 

情與志

            屈原滿懷信心,他為人民困難而感到哀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九死其猶末悔),要用明智改善國家。可惜不受當權者所接受。而他,也在失敗中不斷自省。在《離騷》的第二段裡,他坦白地說: 

女嬃之嬋媛兮
申申其詈予
……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
紛獨有此姱節
……
世並舉而好朋兮
夫何茕獨而不予聽 

            女嬃代表詩人虛構出來的好心人,是他心理矛盾的外化。他借着她的責備道出自己的缺點。屈原說她嚴厲,其實她的說話不曾真正改變屈原的執着。試看他立即便替自己辯護了: 

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白話文說,意思是:〝我仔細思索人生的準則,不義者有誰可以信任?不善的事又怎樣可行〞 

上下求索

            於是,屈原跪着向天言志,他一定要本着良知尋到可行的真理。這樣,他就寫下大家熟悉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不過,在這首長詩第二段結束之時,屈原表達出他仍然一籌莫展,而且,失敗一次又一次地折磨着他。所以,接着,他求問占卜了,借着靈氛和巫咸兩位智慧之神的指點,決定遠遊。這一遠遊規模宏大,憑着無限的想像,讓詩人自由高飛,超越時空,好不壯觀!詩歌這樣說: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
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饈兮
精瓊爢以為粻
……
忽吾行此流沙兮
遵赤水而容與
……
屯餘車其千乘兮
齊玉軑而并馳
……
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
聊假日以媮樂
……
陟陞皇之赫戱兮
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餘馬懷兮
蜷局顧而不行 

            就是說,既然得到指示遊向遠方,我就擇日起程了,携帶着精美的乾糧。我迅間便到達了西方的沙漠,又沿着赤水河慢行……我的車隊有成千多輛,發動着玉輪浩浩蕩蕩……我神馳着無限的遠方,心中響起九歌和韻樂。……我升上了光明一片的天界,忽然俯視到我的故鄉,就連我的隨從和馬匹都停了下來,蜷縮着身子再不前行了。 

生命現實

            於是,屈原又回到了現實,執着自己的理智,放下自由的理想。他長嘆着說,算了吧,既然沒有人理解我的志向和憂國憂民之心,我懷念故鄉有何益處?我將以彭咸做榜樣。 

            至此,全詩約2500字戞然而止。屈原回到故鄉,走向悲劇的結局,以身殉國,其實是他的固執和孤獨。 

創作不朽

            但是《離騷》不朽,長健於世。它的語言瑰麗多姿。它的對偶句的雙聲、叠韻和三字狀語像美妙的音樂,抒情至極。詩人又運用他的無限想像力,創造了大量的象徵和隱喻,有聚有散,以天馬行空的情趣,帶領讀者廣遊太虛,感受到那汪洋的氣勢,和那波譎雲詭的霞彩、昂奮、欣悅、迷狂、卻又即時回到現實,清醒而憂傷,彷彿人生只是矛盾心理的搏鬥,無以或釋。這不就是所謂浪漫嗎?

             史家司馬光在《史記》評價《離騷》與屈原說:〝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我倒欣賞杜牧的幽默。他的詩置屈原於歷史現實中,說定個人的渺小。詩言: 

碧溪留我武關東
一笑懷王跡自窮
鄭袖嬌嬈酣似醉
屈原憔悴去如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