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恨恰如春草 -- 李煜《清平樂》句

詞表情感

            劉勰談論文學作品,指出文章或詩詞講述感情的時候,都宜用多采多姿的手段處理內容,務使它辭采出色。人的感情世界紛紜複雜,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客觀世界,又是如此變化多端。所以,作家要捕捉其中片段,並構成脈胳分明的圖像,只有運用巧妙的創造力量,表現藝術造工。

            《文心雕龍》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性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我們暫時放下五色和五音不說,注意到劉勰把人性與情的收發連在一起,可謂深知心理學的道理也。作家行文,詩人吟詩,要是把情寫生了,足以叫人讀了〝萬感橫集,五中無主〞的。文學作品的威力不但震撼人心,而且牽魂邇遠,長久不息。

            古人觀察人與環境的互動引生情動,斷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十分週全。人的七情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全部由人自己主宰收放。但是,人生活在大千世界裡,備受客觀環境的〝外物〞所影響。所以情文所生,既是主動,又是客觀影響所然。作家詩人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寫情固然不易,站在第一者的立場寫情去感染讀者,同樣困難。劉勰提出這許多要求,一點也不誇張。

一時之感

            中國詞着重表達人的情感,無論是單純的一時之感,或者發於複合時空內的人事情感,都可以用數十個字編織而成,呈現一種兼顧形、音、文字的美像,震撼讀者心魂。

            王建寫一位商人妻子等待丈夫歸來,守候在大河渡口,每次都不見人到,感到空虛失望。讀者在欣賞簡潔有力的文字之同時,可以想像,唱詞人用慢板配樂,一字一詞地唱出商婦的幽怨哀情:

楊柳    楊柳    日暮白沙渡口
船頭江水茫茫
商人少婦斷腸
斷腸    斷腸    鷓鴣夜飛失伴

《宮中調笑》

複合情懷

            李煜的《清平樂》則寫跨過時空和涉及複雜公私人事的感情,維面重叠,體念真摯,生動自然,既貼身又概括普化。試看:

別來春半    觸目愁腸斷
砌下落梅如雲亂
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    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是南唐的最後皇帝。他即位時,他的國家勢弱,叫他只能屈服在宋朝的滛威之下,暫時偷安。不過,他最後還是在驚惶中投降了,變為新主的俘虜,過了三年屈辱的生活,最終被毒死了。那是978年的七月,他只有四十二歲。

            作為一位詞人,他卻是十分成功的。他的詞由描繪客體事物變為主體抒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在中國詞壇中,李煜佔有崇高的地位。

            上片寫他懷念的人和故國。他在生機勃勃的春天竟然只有哀傷,那痛苦如落梅亂雪,拂之不盡,纒滿一身。

            下片把他的哀痛一節節地推深推遠。雁來沒有音訊,連歸家的夢也做不成,現實就更是渺茫了。最後兩句用春草比喻悠悠不絕的別恨,竟是生命中無處不在,死了又生,纒綿無盡。這首詞美在潔意幽思,情深邇遠,使人讀了不覺神入他心中的重重痛恨,卻平凡具體得像腳底下的春草。

            我們比較上面兩種抒情詞,如果說第一種好比靈芝蜜棗湯,甘苦清香。那麽,後一種就像一碗鹿茸燉鮑魚雞羮,其味多層濃郁,其口感多樣而質厚。

喜樂適意

            複合式的抒情詩詞寫情,有悲喜交織的,有悲憤交集的,有豪邁衝擊凄怨意緒的,有適意喜樂的,不一而足。有誰可以像五柳先生那樣,悠悠滿足,樂在其中的享受人生呢?像他表述在《移居》一詩中:

春秋多佳日
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
有酒斟酌之

            假如你曾經搬過家居,你一定會羡慕他可以放下瑣事,帶着閒情,登上附近的小山看景吟詩。然後,他見了新的鄰居,毫不感到陌生或猜疑,率直地邀大家一齊飲酒交歡。這種優遊自在的人生際遇,不正是現代人所追求和期待的嗎?

            試看戀人相遇的喜悲,由張先據他自己的經驗、添上藝術造工寫成:

繚牆重院    時聞有    啼鶯到
綉被掩餘寒    畫幕明新曉
朱檻連空闊    飛絮知多少
徑莎平    池水渺
日長風靜    花影閒相照

塵香拂馬    逢謝女    城南道
秀艷過施粉    多媚生輕笑
鬥色鮮衣薄    碾玉雙蟬小
歡難偶    春過了
琵琶流怨    都入相思調

                《謝池春慢》

            顯然,詞人張先只是一名單戀者。他終日想會見他傾心的名妓謝媚柳,好不容易親見她在身邊,被她的艷容震撼了,尤其是她那淺淺一笑。但是,回返生活現實,詩人意識到不可能與她歡偶,自己的一顆赤紅紅的心,便驟然從高崖驟降。在這失落的時空之中,詞人記起謝美人那原是十分悅耳的琵琶聲音,亦變成綿綿思念的哀調。

回歸幸福

            壯美的詞,往往用輕輕的淡語,在深悄曲折的時空與人情的轉變中,鋪陳內心感受,語簡情深。試看陳與義的《臨江仙》:

憶昔午橋橋上飲    坐中都是豪英
長溝流月去無聲
杏花疏影裡    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    此身雖在堪驚
閒登小閣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漁唱起三更

            這首詞附有一序,說明詞人曾經是徽宗皇帝賞識的才子,應召入朝侍君。所以,他結交了一批風流英豪,常在洛陽的午橋相聚暢飲,享盡榮華。參加橋滙的文人雅士,多數才藝超凡,所以他們飽餐醉酒之餘,又通宵笛歌歡舞,十分愉快。

            作者寫完這樣壯美的場面和私人經驗,用筆悄悄寫下一句〝二十餘年如一夢〞,便把那漫長的歲月,連帶當時靖康之變的亂世冗事,一抹棄盡。這是中國詩詞最美的特點。作者填下七個方塊字,便跨過數十年生命,順便涵蓋多少國家興衰大事。七個字組成一句,竟表達了如此壯濶深遂的事與情,真是妙絕。

             丟開往事,詞人獨登小閣遙望前景,竟然感慨,自己雖然生命依然,卻經受着多少驚惶不安。他只好再放下個人的得失,置身歷史的無限時空,用〝古今多少事〞的寬濶胸襟,叫自己靜聽漁唱,沿着簡樸的生命管道,回歸幸福。這樣的幽意馳思,就是中國詩詞的渾深魅力。

修身幸福

            欣賞詩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反覆吟誦,體會每字每句的情意,沉醉在作家巧妙地用字寫意、又意呈言中的藝術造工的過程之中,神馳情投,彷彿是自己也做創造。這是一種高尚的享受,又是一種修養。

            修身不一定依靠日誦經書,或者敲木念佛的,即使你是忙人,亦可於一星期中抽出兩、三天中的片刻,燃着檀香,沖一壼清茶,坐下來默誦心愛的詩詞,樂在其中。

            默讀詩詞可以引生謙卑,中國哲理中的崇高感的第一階段。謙卑致樂,始於孔子說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領悟。人是合群的,他的道德品質和人格氣度都來自社會性中的仁心。他又是自然的,心理上的〝暢神〞感覺來自〝澄懷味道〞的崇高客體,一種理想境界。這就是樂,人生的崇高感覺。

            不論是水是山,其內在精神都概括在〝靜〞之中。蘇軾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充份表達了靜和空的審美味道。《禮記‧樂記》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請看儲光義的詩:

落日登高嶼    悠然望遠山
溪流碧水去    雲帶清陰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