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崇高異趣

            西方哲學泰斗,如柏格和康德,都同視高山大海為敵對人類的崇高客體。所以,他們不親近大自然。基督教義敍述,自從大洪水過後,聳立在地球上的高山,破壞了造物主創造宇宙的整齊對稱的完美,實是自然界的羞恥和病狀。所以,黑格爾認為,自然應該被棄置於美學之外,因為它停留在宇宙發展的低級階段。這樣,十八世紀的冒險家,就合法地肆意破壞大自然了,尤其是在他們征服了的地方。而科學家亦打響旗號,要為人類求福,改造自然,並嚴然宣佈,人是宇宙的全權主宰。他們已忘記,他們信奉的宗教,堅信〝上帝主宰一切〞的信條,人的責任在讚頌上帝的愛與無限權力。

            科學昌明,哲學家的自由平等理念,都携手締造了一個〝進步〞的世界,為人類加添了不少有用的東西,減免勞動和飢餓。但是,宏觀計量,我們付出的代價,像戰爭的殘害,自然生態的破壞,以及人際間互信的逐漸式微,又是人類無法承受的。如果加上暴君造生的破碎的心及分散了的家庭,代價是無以彌補的。

            今天,崇高的思想仍然是人類共同需要和追求的目標。但是,人們早已不能同意,崇高需要有共識。我喜歡中華文化的崇高意識。我們視天地人為合一的共體,彼此息息相關,公平對待。我們不信有萬能而專制的上帝,所以沒有對抗上帝的魔鬼,或者有人褻瀆神明的指責,叫信奉不同宗教的族群互相廝殺。中國人高舉和諧為至美,最能導人享受恬怡安定的生活理想。

            行文至此,正值2008年耶穌聖誕日,舉世騰歡的往昔繁華不再,換來一片由〝次按〞產生的經濟蕭條與隱憂。我想,假如宗教不唯我獨尊,指一切異教為邪惡,或偶象崇拜;假如宗教宣揚珍惜生命,不會用公開禱告開始各式樣的戰爭;假如宗教服務他人和不自私,不會認同消費主義和經濟無限增長;假如宗教旨在人心的安寧與滿足,就可以通過教育和修身,促進天地人的和諧了。如今,面對世界貧富懸殊到達了絕對分化的地步,人的景況滿佈危機,維持和諧共處,以及包容異己生存繁榮,成為21世紀人類持續生長發展的緊迫課題。

            世界本為一體。但西方文化主張劃分,如唯心和唯物,理性和非理性,科學和非科學,邏輯和直覺,自我和非自我等,結果都造成對立的意識分裂。相反,中華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物與我的融合。我們的詩人共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孔子把知識局限於現象界的清晰實體,卻同時容納詩的朦朧。他避開天來講仁,宏揚人道理性和感知。承接這一傳統,孟子談天談性,荀子則無所不談。他在《天論》說,〝天行有常〞,指出宇宙運行依從明確的規律。他又說,〝所志於天者,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唯聖人為不求知天〞,勸人留有虛心,不搞執着迷信的宗教信仰。

            古人更吸收道家的本體論,建立包羅各家各說的思想系統,形成天人合一哲學。《易傳》教人實踐〝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做人精神,積極爭取幸福。及後,莊子更主張〝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的行為方法,進一步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諧哲理。加上〝厚德載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連續生存,雖有一時的分裂,整體上維持了一個完整的國家,和剛柔並進及仁義為懷的多民族格局。

詩咏崇高

            反映在我們的詩詞裡,大自然的壯麗,山海的宏偉,及其動力的驚天震魂,天地人和的福氣,盡納在歷代詩人的經驗和幻想之中,生出無限意韻深遠的意境,反過來激蕩讀詩人的心胸,叫他感到做人的幸福,生命意義超越一時所知。

沔彼流水    潮宗於海
鴥波飛隼    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    邦人諸友
莫肯念亂    誰無父母

《詩經‧小雅‧沔水》 (節選)

            這首古詩以江河入海的磅礡氣勢起興,寫大自然最大的動力終有止境。比對起來,人間動亂應該停息,只要大家尊重,凡人皆有父母的愛和擔憂。

白浪茫茫與海連
平沙浩浩四無邊
暮去朝來淘不住
遂令東海變桑田

白居易《浪淘沙》

            這首詩寫大自然的動力恆常不息,不分盡夜和地域界限。末句〝變桑田〞一辭典出《神仙傳》麻姑的口中,原意喻世事巨變於一瞬。我認為可以忘掉典故,只取字面的意思,即大自然的恆變足以轉海岸為良田,造福人間。這樣解讀,意義更為實際而深遠。 

海客行天風
將船遠行役
譬如雲中鳥
一去無踪迹

李白《俠客行》 

            李白這首詩平淡自然,沒有誇張的舖排,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或〝噫吁嚱危乎高哉〞,而是寫人間生活中的一個維面,人們航海去遠方經商賺錢,開拓新天地。幾百年來,中華民族去海外謀生的僑民,不但為故鄉家人謀生,而且溝通中外,溝通祖國與其它國家的思想和科技,為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色彩。末句〝一去無踪迹〞不是說再不歸來,而是指出事實,說明船去遠了再不能以肉眼望見,可是它仍然十分存在。

詩問崇高

洪泉極深    何以填之
地方九則    何以堵之
河海應龍    何畫何歷
……

九洲安錯    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    孰知其故

屈原《天問》(節選)

            屈原是史上最自由浪漫的詩人,對大自然與生命意義尤其敏感銳究。他承接了中國士大夫的憂國憂民精神,幾乎無我地參與政事而受屈。他又可以寫出《湘夫人》那樣想像自由而造意悱惻的神話故事。

            《問天》是向天問難的意思,全詩由170多個問題所組成,包括宇宙萬物,人生歷史,善惡終結等,可以說無所不問,表現出詩人强烈的求知心切,及博大的求知內容,馳聘想象,矯變活突,放言無憚。所以,郭沫若說它是〝空前絕後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

            這一短短節選,顯示屈原挑戰精衛填海神話的智慧,可以為今天一些政客大搞改造大自然工程敲響警鐘。他又問:大自然生成的九州,人們為何對之多加堵塞?九州的部署,又怎樣依照自然山川的動貎,疏通利便有效的水利?終極說,屈原的發問不在取得即時的答案,而是充實問究精神,叫人合理主宰生命。

超俗的崇高

海上乘雲滿袖風
醉捫星斗躡虛空
要知壯觀非塵世
半夜鯨波浴日紅

陸游《夢海山壁間》

            這是一首記夢詩,原題表明,詩人夢醒以後,强要錄下夢境的全體事物,結果失敗了,〝不能盡記其意〞,只能〝追捕〞一個大概。即使這樣,詩人的無意識活動(夢)亦十分自由,包括海上乘雲,攀觸星斗,腳踏虛空,使他認識大自然最壯麗的景觀不在實生活裡,而在將旦時分,旭日的紅光洒滿大海,給洶湧澎湃的海波染金鑲銀的奇景之中。

            歷代歌咏大自然及人格崇高的詩詞多如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只能任它配匹千萬愛詩人的喜愛。我特別欣賞南宋詞人吳琚的《酹江月》,寫他於錢塘江觀潮所見的意境,餘蘊綿綿:

玉虹遙掛    望青山隱隱    一眉如抹
忽覺天風吹海立    好似春霆初發
白馬凌空    瓊鰲駕水    日夜朝天闕
飛龍舞鳳    鬱葱環拱吳越
此景天下應無   東南形勝    偉觀真奇絕
好是吳兒飛彩幟    蹴起一江秋雪
黃屋天臨    水犀雲湧    看擊中流楫
晚來波靜    海門飛上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