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歐美現代

影響歷程

            老子智慧遠遊歐洲和美洲,不是雁過長空,而是落地生根,深入智者心靈,融入他們的心智和情感,生成由數學、哲學、文藝、科學、到心理學的世界性智慧,成為西方文明重要動力。 

            我要着重說明史事,不是為了給老子爭光。他淡泊名利,最不要任何做人這種拙事。我的用意說明,今天人們誤以為是新鮮的〝一個世界〞,早就於三數百年前或更早出現了,由智慧的漫遊與交融,影響人的心智,讓人超越時空和文化,做出標緻着人的尊貴與自由的事,互相共鳴。數百年前的交通和通訊,都不如今天的方便和即時通達。但是,古時智者接觸來自他鄉的智慧,卻比今天澄明而自由,不受政治經濟或私心的影響。他們每見高超的知識,即會神會貫通,毫不保留地深入其中。 

            我們今天回顧歷史,不難看見幾十位歐美大學者,在幾百年間,深為中華文化的智慧感動。17-18世紀,德國的數學、哲學、科學、心理學大師萊布尼茨(G.W. Leibniz),運用老子關於道和量的智慧,不但創下數學的幾何學和二進制,而且解釋了人的本質和符號通訊。在他的許多著作之中,我們可見老子影子的,包括《萬物之源》,《自由與可能》,《靜思》《The Ultimate Origin of Things, Freedom and Possibilities, Meditation等,構成西方心理學發展的思維基礎,影響邇遠。 

            十九世紀初,歐洲人用武力向世界擴張,俄國文豪托爾斯泰(Leo Tostoy)除了通過文學作出深堪的內省以外,更於八國聯軍侵掠中國之期,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對於空無,無我,內心靜修等智慧,改變他自己及他農莊裡人民的生活取向,擁抱返樸歸真。他又深入釋解耶穌的〝登山寶訓〞,(Sermon on the Mount),用人子的精神增强他自己的道德力量。 

            後來,他澈底改變了他自己的生活,並撰寫了《上帝王國就在你的心中》(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主張用非暴力行動反抗强權,直接締造了印度的甘地和美國的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直接給英帝國主義,和美國對黑人的壓迫惡行,提出有效的回擊。 

            托爾斯泰的歸返田園生活運動,在世界各國引導了許多追隨者。如今,它又在俄羅斯備受許多厭倦〝經濟生活〞的青年群體所擁護。 

            另一位影響當前及今後世界的大學者,是被譽為人文心理學和管理學之父的阿伯拉罕‧馬斯洛(A. Maslow)。他的思想和著作,在在充滿着他從中華文化儒、道、釋智慧所學得的真理,教人們在現代生活中放下物慾,提昇精神,完成自我。我將於後面比較具體地陳述他對人類的貢獻。他對人生命意義的闡釋,對自由的主張,以及對心靈安頓幸福的締造方法,正以萬鈞之力,影響人類今天的活動,從經政到軍事,從教育到心理治療,從父母之道到自我修養,都十分顯著。 

            下面,我將以我的經驗作平台,講述老子〝有〞與〝無〞的智慧,以及它如何在現今世界裡發揮良好作用。這樣,也許讀者可以立體地欣賞老子智慧的現代意義。 

美國人求道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人深陷越南戰爭,苦不甘言。由於電視播送戰場情景,大家見到青壯年人身陷亞熱帶重重樹林,每一行動每一分鐘都有被殺的可能。於是,〝為何要打扙呢?〞的問號,衝擊着每一個美國人的清醒時刻。但是,大家都逃避事實,不敢承認國家侵畧他人的罪狀,內心的矛盾及疑惑不斷升級。 

            不過,在大學校園及知識份子群體之中。人們都紛紛尋找解脫之道。人們心裡清楚,基督教上帝公平拯救人類的信仰不能服人,因為戰爭行為殘酷,不應在天父慈祥眼光之下長期上演而不受阻止。於是,人們改向其它思想尋找精神安慰,中華文化的智慧應運興起,我當時因為公務,經常來往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和普林斯頓之間,聽學者們討論天道、仁心及道法自然等概念,他們最難明白及接受的,是〝有〞〝無〞互異又互相生息的智慧,主要因為他們把自然等同大自然中的萬物,疏忽了自然而然的宇宙規則。 

            當年最受歡迎的禪學精神治療(Zen Therapy)專家艾倫‧瓦茨(Alan Watts)每次演講,都必然提醒聽眾,來自中國古代的智慧與西方傳統信仰根本不同,不能執着後者而能夠領掠的。〝有〞不是持有或擁有(have or possession),而〝無〞不是沒有或空虛(nothingness or void)。有與無都存在人的心中,由人自由把握,不一定與物關連,或者由物證實。 

        瓦茨來自英國,曾於紐約區攻讀神學,成為牧師,他移居加州以後,專心習禪,寫作很多,以1961年出版的《東西方心理治療法》(Psychotherapy East and West)成名。他主張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種安頓人心的有效心理治療法。 

            我曾於1968年在三藩市與他傾談,所得的印象是他學禪十分投入,卻不得禪智的深奧。他當時很崇尚莊子的智慧,深信它可以開解西方人的精神矛盾,讓他們緩和自大和執着,接受命運。 

            瓦茨的跟隨者很多,一來因為他的英文工夫很好,可以把東方思想的玄虛意念說得清楚。二來因為他是基督教的神學博士和傳教士,有資格說明基督教如何不合時宜。三來因為他隱居在加州的大森林中,過着返璞歸真的生活,用行動而非經書闡述安人安心之道。 

            他說大自然的一切運行都十分老實透明,山水樹木的輪廓都恒常映現和自然轉變,使人看見明白而審美。但是人卻做作而往往不能自己。他說,你在都市路上向一個人打招呼,問他〝你好嗎?〞,所得的回應有很多可能,例如: 

            〝我好,你呢?〞

            〝我不知,你回頭再問吧。〞

            〝我好不好與你何關?〞

            〝世道如此,有人會好嗎?〞

            〝你這樣問,明顯要尋我開心〞

            〝你在表演幽默嗎?〞 

等等,因為多數人都失去童真,習慣用心機對人對事,多方猜疑,考慮回應可能引生怎樣的利害,然後給出一個深染〝心機〞的回答。 

真我之旅

            在那冷戰高脹的年代,當西方世界十分恐懼蘇聯及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又不明中國的實況之際,美國人每天都在電視中看見,裝備十足的美國士兵手持先進武器,卻敵不過赤腳而來去飄忽的越共士兵,以致越戰無限期拖延。他們對於何者為真,何者為假,特別敏感,亟待求得答案。 

            於是,尋着〝真我〞,成為那歷史時期人們的殷切要求。 

            〝真我〞是自主生命的我,自由而不屈服於由他人指派活動及强加恐懼的生命條件。那種獨立的自由得來何其不易。難怪大家眼見瓦茨身居深林,自由自在地講述〝道法自然〞及〝返璞歸真〞等修養工夫,配合太極拳的優美動作,十分響往。比對科學的枯燥,消費主義所引起的心理壓力,戰爭的悲哀,與及求存求長久的困難,東方思想是何其神秘,實用,又引人入勝。 

            可見人的思想及社會思潮都是時代的產物,不是象牙塔中的空想結果。而袛要社會景況相似,古時的智慧可於當前時代有用。 

            老子的智慧以〝道〞為中心,代表人對天地萬物的認識,和訴求。《老子‧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用白話說:可以用文字說清楚的宇宙本源(道),那還是易懂又恆久不變的事嗎?可以用一個名字概括地代表的宇宙真相,亦非恆久的真相。 

            中國文字的奧妙,在於一個單子可以代表多個不同的意思。例如,道是道路,道是規矩,道是玄妙幽徼的意境始末,等等。同時,一個字與他字連結在一起,那就有更多意思了。 

            我們回到老子落筆之初,第一個道字指宇宙本源,第二個道字指解說,加上一個可字成為〝可道〞,可以說是〝能夠講清〞。接着的〝常道〞,其意即是恆久不變的宇宙本源了。 

            不過,這樣的簡單解釋,雖然有助顯淺的認識,卻不是十分全面的。老子在另章中用了〝道常無為〞及〝道常無名〞等概念,另加一個〝道法自然〞的中心智慧,足夠叫我們多多研究了。 

            我與瓦茨談話的時候,曾經問他對〝道〞字的了解,他說英文說它是〝way〞(路)和〝principle〞(原則)。當我再問他way 的具體意思,他說是〝path〞(途徑),說來說去,都沒有涉及宇宙本源和變化這樣更深層的意思。所以,用外文研究一種文化或智慧的深厚意境,可以得到的,袛是限於它的表皮部份。 

            老子的道法自然及返璞歸真,被西方人士捧為〝環保〞的恆古主張,成為近時的最高理論,風行全球。一般人視自然為〝大自然〞(nature),萬物之宗之家,〝人為〞的反面。但是,老子的自然比〝大自然〞更大更深,因為他指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而人的理解和志向(understanding and aspiration)可以超越現實,甚至大道;人是有能力創造道路的,不論腳行的路,或者心馳的路。 

有無生滅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天地和萬物是同樣的東西,作者給冠上不同的〝名〞,不過是為了文章不必乾燥無味。〝始〞和〝母〞的意思亦相同,都是說來源。不過,始可以說是靜的本體,而母則是動的創生或作用。這樣,用白話說:無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有是天地萬物的作用。無的層次比有為高,有的動力比無的為大。《老子‧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麽,〝無怎樣能夠生有呢?〞是一個叫人千百年來都希望回答的大問題。 

       對於基督教世界來說,答案是明確的,上帝造天地萬物,萬能的衪可以從無生有,或者更多。中華文化不言萬能的神,卻把擔負創造和運行天下萬物的責任交給人,同樣合理。不一定是說人是天地的生母或創造者,而是,從人的立場和經驗看,〝天地萬物始於無〞的造念,是人給自己創造的,用來生有,或者滿足他自己的興趣。 

        實在,遠在周朝,中國人就開始表現出〝有無互為生滅〞的觀念,以人為中心。我們試用它來考慮〝生死〞的問題。只從生有說起。一個人可能憑着奮鬥獲得幸福,金錢、家庭、和智慧都有,好不叫人羡慕,而他亦樂在其中。不幸,一場災難從天而降,他於一小時內失去他擁有的一切,僅剩下他自己。就是說,他一無所有了,跌入無的空間。但是,他仍然有,因為他有自己,而且有許多悲喜交錯的記憶。反過來說,從無到有就容易明白了。最近一位從印度到香港訪親的窮光蛋,中了六合彩頭獎,其巨款足以讓他買得一切他喜歡要的東西。他公開表示滿足這奇蹟的出現。 

            老子繼續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說話教我們怎樣修養,以求明白(觀見)〝無生有〞的妙用和妙境,與及〝有歸於無〞的空間邊緣(徼)。兩者都十分寛濶,考量人心可以達到的極限。 

        我很欣賞〝妙〞字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妙字一般被用來表示〝奇特〞、〝過癮〞、〝新鮮〞、〝痛快〞等意思,內含深不可測及神奇不二的底蘊。老子先用〝妙〞字形容〝常無〞的經驗和境界,實在夠妙的了。不過,〝常有〞的空間無窮無盡,也十分妙。這兩者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價值一樣又各有千秋的,不然,球賽開波之前公證人,為何用它來讓比賽雙方選擇方位呢? 

            最妙不可言的是〝眾妙之門〞的妙字了,說明妙事不袛一個兩個,而是很多很多,可以由一道門進入或者離開。玄字同元字相通,原是開始的意思。後來,不少人用玄字表示〝玄虛不實〞的意思,應是錯用。又有人用它表示〝深奧〞之意,例如說,〝你的話太玄了,我聽不懂〞,多少帶有貶低之意。老子在第一章結束時用玄字表示無和有,意思是積極而帶鼓勵性的,勸我們去尋找或體驗無和有的許多妙處,由修身開始。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回顧《老子‧第一章》的話了。幾乎每一個字都含有深意:道、名、無、有、常、妙、玄。 

            他首先提出〝道〞的概念,代表宇宙萬物的生成和運作,其中人是中心部份。人們需要給道提名相,但是不能執於一見。它有無相生,綿綿不斷。 

            第二,他教我們從〝常無〞的境界中體認道的〝體〞,又從〝常有〞的領悟中去看見道的無限。 

            第三,人生做到這樣,可以享受道的很多妙處了。簡單又多麽爽脆。 

        老子教人認識道的妙用,勸人效法天地萬物的自然法則、不偏、不私、不執着、不佔有、為而無為、自由自在。他在第二章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用白話文說:德行顯著的賢者自由選擇做應當做又合符大眾利益的事,以身作則,因行為教育後輩,選擇做理所應為的事,不怕任何勢力的阻止,不因任何利誘而改變。做完了便好像雁過長空,風撫竹面,不着痕迹,不有牽掛。 

            老子解釋,萬物不辭勞辛地運作,生成結果以後,不留為己有,亦不自恃對他人或天下有功。同樣,智者在取得成功之時,不宣揚自己的貢獻。正因如此,他反而使大眾對他尊敬,記住他的功勞。這一切都屬於自然法則,始、終、有、無、皆在相生互變,循環往復。人們可以把握其中的道,卻不可以控制或改變道的法則。 

人本智慧

            二千多年以來,老子的智慧在中國引起解釋上的爭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近三數十年,中國工商企業發達,亟需管理人才,不少學者找緊機會,宣揚老子的領導智慧,用以培訓企業領導人。他們不惜本末倒置,把老子說成是謀畧家,或最佳行政總裁,這是對智者最大的屈曲。 

            企業的目的是賺錢,其中工人生產必須依從嚴格而一律的行為秩序,沒有個性或自由可言,正是與老子〝道法自然〞背道而馳。老子連儒家的人文道德都稱為〝可道〞,不是自然的〝常道〞,對於以〝產物〞和〝律人〞的企業管理目的,毫不認同,對於自認高人一等,又疾志地增加利潤的企業行政總裁,發出一個警告:〝馳騁畋獵,令人心狂〞。他們要求人人忙着不做自己,只追求生產效率和取利成功,最終走上不能自主生命及沒有心靈安頓的不歸路,備受無奈、冷漠、患得患失,以及不知生命意義的疲損。 

        管理(Management)是由外國傳來的東西。它始於消費主義,亦服務消費主義。它的目的以提高效率及體現人的潛力為美名,以無限增長利潤為實名。我忽然憶起1972年,我從多倫多大學以〝借用〞身份到香港中文大學主理教育學院並協助李卓敏校長實現由三個學院合組為一的〝聯邦式大學〞(federated university)。李校長是經濟學專家,以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為專門。當年的香港祗有小規模的手工業,中國大陸更在〝四人幫橫行〞的控制中,連企業的影子亦不可見。李校長很有遠見,計劃在大學設立一個工商管理學院,為中國未來的經濟改革開放培訓領導人才。對於人們慣用〝管理〞一詞翻譯英文的Management,他說應該改用〝治理〞更為洽當,因為〝治〞有〝自治〞的成份,視員工具有自由向上的性格。可惜,他的主張沒有得到接受。 

            老子以心觀心,以心觀照宇宙中的時、空和萬物的動靜和變化,從開始便奠定人本心理學的根基,在二千五百年前為中國和全人類樹立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物互動變化的玄妙,反過來教人們怎樣順應自然和自己,求取快樂和安心。在二十世紀中期興起而即時旺盛的人本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所研究並發揚的就是人心的如是廣度和長久的潛能,人的尊貴在心。 

老子遠遊

        老子講道,其哲理早於十九世紀影響西方的主流思潮,被融入黑格兒(Hegel)、康德(Kant)和托爾斯泰(Tolstoy)的思想中。給二元論和身心不二之說提出挑戰,又給辯證法提供新的維度。可惜,西人在迎接陰陽相爭相輔之餘,沒有認識有無相生的深意。 

            對於人生意義和修身安頓心靈,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文學創作癲峯造極之時,接觸老子智慧,而且與友人合作把《道德經》譯為俄文發行。與此同時,他又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回歸自然,崇尚一種和平及與世無爭的生活,在當時俄國廣而風行,以致史家把1812到十月革命這段時期稱為托爾斯泰的俄羅斯時代。他這種儉樸、誠實又自食其力的生活模式,曾經成為一種國際風尚,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受人追隨。我於數月前遇見一位澳洲青年,她母親就是一位追隨者。 

            今天,老子的最大影響也許在心理學方面。 

            二十世紀中期,各國知識分子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人為慘劇,痛定思痛,寄望重新了解人性,特別是人創造自己的動力與理想。心理學家馬斯洛(A. Maslow)研究人的需要(human needs),創製了〝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human needs)。為此,他後來被譽稱〝科學管理學之父〞。他又研究人性和人心的定位和發展,創作了《人性的幽深境界》(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他被譽為人本心理學的倡導者。如今,幾乎沒有任何人討論或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而不提起馬斯洛的。 

            馬斯洛的學問靈感來自他的猶太人教養和西方文化傳統。同時也來自中華文化傳統的儒、道、釋智慧,其中他感染最深的是老子的智慧。他甚至在他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創發並運用了〝道家型的客觀性〞(The Taoistic objectivity),一種超越〝物〞與〝自我〞的思維方法。 

            時代不同,人的狀況亦有很大的變化。馬斯洛傳承了老莊智慧,凸顯人性自由和充滿創造動力,對人的行為有比較積極的描述。即使這樣,我們今天讀馬斯洛的任何書,都在字裡行間清楚見到老子的智慧和主張。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站在廿一世紀的門檻看現代心理學,處處皆見老子智慧的泉源。 

            馬斯洛說,〝自我實現者是自我創造者。他重視人格而不是成就,因為後者只是人格的副產品。人格品質包括果勇、自由、自信、自我認可、澄明、整合和忘我。〞 

            他又說:〝自我實現者樂意開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賦、才能和潛力,銳意現實自己的願望。他一定完成自己選擇的任務,而且要求完美完成。他積極行動,而不做被動的事或跟隨潮流。他喜愛滿足而不要自我中心。他清靜無為而遠離熙攘。他不强求與他人競賽爭取第一,而滿足於自我超越。他接受並尊重批評一如尊重自己的價值。〞 

            對於有與無的認識,馬斯洛沒有過多着墨,倒是念念不忘其中的真諦的。他熟讀莊子,在他臨終前的一段日記中,把自己比作樹的用途,感喟生命存亡的意義,有與無的意境長久。 

        日記說:〝我自忖,目前是我能力最旺盛的時光,亦是我最有用的時光。因此,我一旦逝世,就像一棵大樹倒下了,樹上的果子留在土裡生樹結果而豐收。那是悲慘的。卻可以接受。我這一生既然如是豐富,如果再拖下去,豈不顯得貪婪,有點不自知足?〞 

道法未來

        今天的中國百姓,可以說,有九成以上不知心理學對現在及未來世界的影響的。中國於韓戰爆發時刻即摒棄了西方的心理學,稱為〝拔白旗〞。歷經三十年的自我封閉和互相打殺之後;國人又於改革開放以後平反了心理學。但是,各大學裡原有的少數心理學家已垂垂老矣,亦多有〝山中方七日〞之感。他們撐了十多年,沒有成功培養出多少新的心理學專家。我自己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幫胡寄南教授培養了改革後(實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位心理學博士。他現時風華正茂,卻也接近退休之期了。 

            現代心理學是怎樣於近數十年間興盛起來的呢?它又怎樣滲透了每一行業和社會機關,而直接衝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呢?都是今天每一個人必須認識清楚,並加以運用的。 

            緣起日本人突然偷襲珍珠港,引致美國於中立之夢中驚醒起來,即時參加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即時,美國全國動員百多萬適齡青壯年人入伍參軍。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這樣多的人即時離開家庭和工作崗位,向軍部報到。他們來自各種不同的背境和教育水平,亦各有技術、語員、勞動力、性向、及智能特點。國家的首要任務包括兩大要素,一是如何公平而有效地界定這許多人的特點和用途。二是如何有效地分配工作,並給予非常的培訓。因為戰爭不容怠慢,所有被動員的人都必須即學即用,全心全力地投入戰爭服務。 

            為配合這一非常需要,全國二十多萬心理學家和培訓專家亦立即動員,給入伍軍人提供大規模的心理測試、選拔、及培訓。出人意外,戰爭推動了心理服務和教育及培訓工作的空前發展。 

            1945年,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本着唯一不受國土損傷的戰勝國的氣勢,向全球展開商業擴張。它又立法獎勵退伍軍人繼續升學,用十分優厚的助學金,津貼入學者持續深造,不設期限。於是,心理學和教育學被派上特別用場,服務工商業和教育事業的空前發展。 

            怎樣服務呢?舉例說,我一位朋友亞瑟‧威林克(Arthen Willink)當年在伊林諾大學教日本文學,被召入伍,派駐太平洋巡洋艦上,專做截聽日軍艦隊之間的傳訊內容。因為環境特殊,任務迫切,他需要受到每天一次的心理輔導,幫助他積極投入日以繼夜的監聽工作。 

            我於1977年帶領23位北美洲各大學的比較教育學教授到日本,南韓和中國作學術訪問,威林克教授同行。到了京都看見禪寺和千手觀音塑像等古蹟,他如痴如醉,感喟他從前學習日文和日本文學,實在是隔靴搔癢,不得其妙。等到我們到達了西安,他整整兩天時間在黙黙搖頭,感嘆原來日本的一切好東西,盡都得自中國所傳,中國古文化的深厚綺麗,沒有在西方獲得應有的景仰。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戰後更吸收了强大來自東歐、意大利、愛爾蘭、古巴、墨西哥、和中國的新移民潮。於是,如何教助新移民融入美國社會文化,從和諧族群之間的關係,到促進全民的衷心合作,生產創造成為緊不容緩的社會課題。在此環節上,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工業心理學,給派上廣面而積極的用場。而實用亦引生了這些學科的迅速發展。 

            社會心理學要解決的是人際間的矛盾和融合,不論是個人或群體,其平台是社區和工作坊,以至學校和醫院及軍隊等。到了六十年代,原來的工業心理學,衍生為管理學,及領導才具培訓等更為聚焦的專門學問。 

            從那時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國及全世界經歷了風雲巨變,尤其在教育普及和信息科技及大眾傳媒覆蓋全人類生息的格局之中,現代心理學成為人類〝動變〞和〝應變〞的核心知識和動能,滲透並塑造當前人的狀況,毫無例外。 

            如今,我們綜觀二十世紀歷史,可以清楚看見心理學所扮演的重大角色。其中影響至為深遠的馬斯洛及其學術,又如何深染老子的智慧。他所分層闡釋的人心本性和運作,正閃爍着老子的〝道〞。 

            中國人在過去二百多年間,多次掀起向外國人學習的浪潮,都是雁過長空。在二十世妃末期,配合着改革開放,中國人又一度興起過〝馬斯洛熱潮〞,在生產綫及員工培訓平台上,推行〝需求層次〞的作用,在人生修養平台上,講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境界。如今,目標驟轉,多數人暫時放下生命意義,疾馳〝一切向錢看〞的財富和物質追逐。多麽諷刺。 

            中國百姓素來崇尚慎終追遠的傳統習慣,緊跟着祖宗的腳步發展。我寄望在當前及可以預期的混亂世局中,我們可以立下決心,不再為繽紛的物質欲望所迷惑,回歸天道人心的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