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和諧

            在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系中,宇宙的整體包括人在其中,不把人劃分在宇宙主體以外。古人確認〝氣〞是萬物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莊子》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而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在宇宙一體的格局中,乾坤各有特質和分工。乾不但為天、為圓方、為金玉、寒水,亦為君,為父,為首。坤不但為地、為文、為爺、為牛,亦為眾、為母、為腹。五行是五方、五色、五音、五味……連結在人身,它又是五官五臟。所以,中華文化內涵的本體論上的天人合一,認識論中的知行合一,美學裡的情景合一,都反映着〝人在其中〞的宇宙整體性,不着意分割人與宇宙,把兩者互換為主體客體。 

            人的認識是無限宇宙的一部份,其功能在於運用有限能力把握無限,其奧妙在於創造以〝無〞(無即氣)為本的模糊性,代表未知或不知。因為無形深處的〝氣〞是生命之根,生化之源,它是可親可敬的對象。中國人不像西人那樣恐怕〝無〞或〝不知〞,不以無與不知為羞恥。相反,正因為我們相信體無是最高的哲學境界,我們積極尋求〝無形大象、希聲大音、景外之景、韻外之致〞的藝術境界。 

            由人所把握到的清晰認識之外,更存在着無限宇宙的模糊可能。這是《淮南子‧原道》裡提到的,〝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的存在領域。當我們把無限之大之多的模糊,當作本體功能來把握的時候,就可以把真的無限性,變為可以認識的對象,進行親近和合,同時亦可以把〝惡〞的無限性,化為可以認識的對象,不執着對抗。 

            因為人的認識把握着宇宙的〝有〞,(可以說是宇宙的一半),我們再把握到中國哲學的〝無〞,(宇宙的另一半),就把握了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中國藝術都把這全面的和諧表現出來,讓人們或清晰或模糊地看到聽到和感到。 

藝術魅力

            第一是漢賦的詩作。第二是宋元的畫作和建築。兩者都在表達飽滿、宏偉、充實和力量的同時,運用虛、寂、清、遠的意境來包容萬有。中國繪畫的特殊透視方法(三遠法),可以俯仰天地。我們的建築群體,着重時空合一,風水人和。用宗白華在《美學散步》的用語來說,中國詩詞累見〝飲吸無窮時空於自我,網羅山川大地於門戶〞,加上禪道的超越自在,以及從花木鳥蟲及丘壑中發現的無限,盤景所和合的大與小,中國人,特別是詩人藝術家,可以把持悠然意遠的生活態度,以及怡然自足的生命幸福。我們超脫時空而不出世,也不憧憬天堂的永生。我們講精神空靈,又踏實進取做人。我們以氣韻生動為理想,同時又珍重靜氣養生。 

            中國文化又講究〝對內盡心〞,作為與宇宙和諧的方法。孟子的《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朱熹說,〝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兩者都說明心智之大,同時又說明知(cognition)、情(emotion)、意(expression)的整合和互動。這些方面(功能)的調和合作,在中華醫學及保健方法上都有突出的表現,對消除心理壓力和增長人體免疫功能,都相當有效。但是,重要的還是表現在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相生息,有助每個人明白他的本位,他在宇宙間的地位和責任作為。 

            現在,讓我們舉些詩詞的例子,說明詩人怎樣遊歷人生,得失自用,並用無盡的美的意境,為大眾的生命添加姿采和幸福。 

            有人說,崇高的語言對聽眾引起的效果不是說服,而是狂喜和共鳴,至使講得有理和說得悅耳的東西暗然失色。聽眾接受後一種信息之時可以自己作主,但是,崇高的信息則橫掃千軍,深入心底,叫人不可拒抗,不論是否甘願都一樣神入其中。 

            我們不能一下子便解釋清楚崇高是甚麽。我們可以暫時把凡是美的詩詞都認為崇高,即可欣賞下面的幾個例子。 

自然和諧

昏旦變氣候    山水含清暉
清暉能娛人    遊子憺忘歸
……

慮澹物自輕    意愜理無違
寄言攝生客    試用此道推              謝靈運《石壁粗舍作》 

            這首詩寫大自然的靜定境界,融山水佛理於一爐。詩人描寫大自然的美,揉合着出世修行的妙用,不言佛家說教工辭,卻在字裡行間隱透着佛家哲理。詩人不提自己有何作為,只說大自然無盡安慰人心的動功。 

依然臨江渚    長望倚河津
鼓聲隨聽絕    帆勢與雲鄰
泊處空餘鳥    離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葉    釣晚欲收綸
如何相背遠    江漢與城闉              陰鏗《江津送友不及》 

            陰鏗是南朝詩人,受李白影響很深。他善用描寫大自然景況的〝狀況語〞,寫時空的變化如何衝擊人的情緒,把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拉得貼切,不分彼此。 

            首聯寫景色清冷,表達詩人無限惆悵的心緒。然後,在送行中,他無可奈何地聽見鼓聲絕滅了,載着他朋友離他遠去的船,瞬間到了雲的邊緣,剩下鳥兒和送行者都捨棄了的空亭。末了,他用兩句沒有答案的怨聲。說明自己與朋友相背遙遠的痛苦,相離久遠的相思。 

            詩人巧妙地借助大自然的景物和動靜,時空的停滯和變動態勢,抒發自己的情緒,不分虛實。讀者只要低吟數遍,即可融入詩境,感染到詩人當時的情緒和心願。詩中不見有人出現,但是存在人的强烈氣息,從此刻直至無限期。詩人的模糊愁緒,像濃墨一樣,染透詩箋。 

禪境清勝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    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    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    歲歲不知春               寒山《杳杳寒山道》 

            詩人寒山在這首詩中巧妙地運用自己的名號與天台山的契合,比喻理想的虛清勝境,生動地說明悟道的路途遙遠,求道的進程緩慢。一個人要經過年年月月的索求,佛道依照矇矓不清。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始,美國知識份子時尚讀禪詩和坐禪,企求悟得禪理,用以減壓生智,要求得到空明之心,觀照日愈險象橫生的世界。我於1976年在史丹佛大學做研究,經常遇見手捧寒山拾得詩集的學生,講起禪意禪得,如痴如醉。在那前後的三十年間,美國青年都很有求德知心的志氣。可惜,後來MBA課程風行,加諸信息流通,催速催熾了賺大錢的心向,人們參禪的興趣低落,換來對發財和享樂的追光捕影,看生命為一時賭注,結果造就金融海嘯,遺害全人類。 

            寒山是一位十分特殊的和尚。他真人不露相,長年在清國寺裡負責燒火,自顧修行。不料,台州來了一位新刺史,名叫閭丘胤。他患頭痛病累醫不治,卻被一位名豐乾的和尚治好了。閒談中,豐乾告知他,國清寺裡住着高僧寒山,傳說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閭氏專門帶着厚禮前去拜訪。但寒山一見有官來了,便回頭奔歸山岩深處,並用大石把洞門閉為絕壁。後來,閭刺史帶人遍地搜尋寒山,不見他的踪跡,只見山後的竹、木和石壁都寫了不少詩篇,便差人細心抄了留存下來,共有三百多首。 

            寒山的詩無俗而冷清,不有半點塵迷。他有一首詩說:〝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真是空靈神逸。 

自得崇高

花影亂
曉窗明
鶯弄春笙柳外聲
和夢捲簾飛絮入
牡丹無語正盈盈           陳著《曉起》 

            若然你像今天的城居者一樣,從來不曾感覺過春天的晨景,卻樂得偷閒半日,蓄着美好輕快的心情,感到悠然自得,讀了這首詩,一定會憧憬重重,希望有如是的清心享福。 

罨畫屏中客住
水色山光無數
斜日滿江聲
何處撑來小渡
休去    休去
驚散一洲鷗鷺              范大成《如夢令》 

            在香港,很多人都憧憬住在一間向海的小室裡,時時望見大海的寧靜和幽深。可惜,不說這是多數人無法達到的空想,而且,那些少數的臨海人家,看到的也只是笨重灰沉的巨型貨輪,或者高速往返的水翼快艇,再沒有帆影金光。像范詩人當年所處的寧靜仙境,今天只能留在愛詩人的馳想之中。 

老遠崇高

            宋朝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優生的幸運兒,年幼即才華畢露。不幸,她遇着靖康之難,倉惶南渡,受盡國亡家破和喪夫之苦,五十歲孑然一身。但是,她把一片真情表現在詞裡,說盡風流哀怨,創造了以她的別號為名的〝易安體〞詞風,用美妙的音律和白描的筆觸寫真情。這首《漁家傲》抒寫詞人的遠大志氣,可比大海的無限。 

天接雲濤連晚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