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仁是二人,是愛,教我們大家和諧相處。更深一層,他畢生行恕,用寛濶的心和解紛爭與險惡,以身作則,示範人的尊貴與崇高。他講行為,將心比心,勸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更進一步,本着愛的積極作用,教我們〝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謙虛又助人為樂。 

孔子的智慧透徹簡易地闡明人的心理本質和應用,我認為他是古今一貫的傑出人文心理學家。今天,當後現代社會把人類生活和關係片碎化(fragmentation),當國際和平受着不停又殘酷的戰爭所破壞,當人的狀況(human condition)備受偏見,利益爭奪,倫常秩序混亂,消費主義損害地球生態的自然生息,我們認真地學習孔子的教誨,很有幫益,為己可以平衡心境,為公可以改善人類的前途。1989年前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心人類怎樣於廿一世紀健康持續生存,多次廣召學者共同研究對策。結果,大家取得共識,建議人類向2500年前的孔子學習仁愛行為。 

提起孔子,今天世界各地多數人都知其名。至於認識他的智慧的人,則是少數。而實踐他的教誨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包括炎黃子孫在內。這是有原因的。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多次〝反孔〞,引入外國人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模式〝救國〞,結果是以〝忘本〞之心,造成〝文化大革命〞那種對人心的〝十年浩劫〞,弄巧反拙。這是主因。 

另外還有許多原因,其中一個是白話文運動,引生中國人離棄古文,並從心理上認定它所載的一切都是陳舊無用的。所以人們提起《四書》,自然心存隔膜。另一個是崇洋心態,百多年來,連我們的基本教育亦趨於西化,從制度到內容,都遠離中華文化。這都是亟待改善的,不改不能扭轉運勢。 

為了向世界宣揚孔子智慧,我於2009年用英文選譯了《四書》內對現代實用的部份文章,名為《廿一世紀的孔子智慧》(Confucian Wisdom for the 21 Century),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頗受世人喜愛。該書為紀念先母而作,她生於清朝,歷經戰爭和朝代更替,終年104歲。她沒有機會讀書,卻畢生謹守儒、道、釋的人生價值和做人方法,處變不驚,履險如夷。我從她的為人和教誨知道,中華文化的承傳不靠文字,靠生活經驗。所以,知識分子對固有文化的反對和〝不破不立〞,沒有改變百姓人心,很值得我們重視和慶幸。 

這樣,我寫本書亦不從〝學問〞出發,而是用我個人生活和認識為軸,以我的世界為平台,闡述孔子的人文心理智慧。我生於香港,於抗戰時在廣東寶安度過五年快樂又有豐富教養的童年,然後回港接受天主教學校的英文教育和師範教育,再去加拿大讀心理學和教育學。我於四十年間工作和生活在北美、亞洲、英國的大學校園內,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為基地。可以說,我的世界是前衛又寛濶的世界。我畢生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深染着中華文化的特色,我站在西方最高學府的講壇上講學,內心和人格的定位以中華文化為根基。正是這樣,我相信我對孔子智慧的解說和應用,具有明顯的時代參考價值。 

孔學像天上的月亮,在黑暗世界中照耀大地。人們不論在世界的甚麽地方仰望她,不論感到的是悲愁或歡欣,所見的都是一輪圓缺有常,恆久照耀的天體。中國詩人愛對月表心明志,不知說了多少美意濃情,都是各抒一人之見,不能說盡月亮的育化光芒。 

同樣,孔子的學問廣濶深厚,不是一人一書所能充分反映的。我寫這本書的意向,一是通過孔子智慧的點滴,喚起讀者的文化自覺,二是把孔子對人心和人生的解說,放在今天的世界平台,讓大家共同認識和欣賞。希望我的經驗之談,能夠引領身處今天動盪多變世界的青年,實行孔道孔德,在自主生命中達成心靈富足安頓,自由自在。 

江紹倫
於多倫多大學
2012年元日

商務網上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