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氣養心的人格修為

谷之妙用

            老子用谷神代表〝道〞,發揮了他的無限想像力,同時也發揮了中國文字的奇妙。 

            《老子‧六章》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是〝道〞的別稱,又是人的精神顛峯。 

            〝谷〞有兩個意思。一是山谷,空曠虛濶。另一是五谷,中國人的根本食糧,有自然孕育之效。 

            〝神〞有三個含義。一是神秘之狀,無形無方位。二是變化,無盡的奇妙。三是陰陽運作,生生不息,無所不能。 

            人有精神,是大自然衍生的結果,有無窮的可能,十分尊貴。人的存在和運作是有規律的。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也有多重含義。一是自然其然,是所以然,不需機械性的造作。二是大自然的無限空間,博大深遠。人類立足在大地之上,週圍是空間和萬物,是有秩序的,即有道。人必須以天地為師,順應自然之理、之勢,之生息關係。古語云:法天地萬物,養浩然正氣,就是順應了。 

            人的精神生生不息,與天地萬物同生同在。它自然高貴,具有無限的〝生〞的功能,生而不死。正如《老子‧四十二章》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現代電腦的運作,就是基於由此而生的數學二進制而創的,由德國心靈哲學和數學家萊布尼茨(Leibniz)參照道學所創。

 

精神不朽

            人類自古即知道生命有限,而懇求長壽或永生。老子對時間發出獨到的見解和把握。他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三十三章》)。就是說,立足在安定居所的人,可以感覺到長久(相對暫時、暫且),即安定(stability)。第二句接受人必死的事實,但是,用〝不亡〞和〝壽〞作為〝死〞的註腳,解脫〝死了便空無所有〞的悲哀,其智慧高超。 

            不朽,即死而不亡,指的是人的精神或者功業長存。在百姓民間,有子有孫亦是一種長存。一個人幫助了他人,被感恩於記憶之中,也是一種長存。這一切合起來構成人的文化,是動物所無的。 

            不過,單是長存並非不朽。一個人可以造了一間屋,於他死後留下來,只是物的留存,不能說是精神的不朽。如果該屋住了十分快樂又人格高尚的一家人,有愛,又有貢獻社會的服務功績,那麽,主人和屋都不朽了。

 

身心同養

            在老子智慧中,人的精神源自天,人的身體源於地。《管子‧內業》認為:〝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引申下去,人的精神是天地和合而成的,就是人順應着自然而生有的一種氣質。 

            這種氣質並不是甚麽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像嬰孩一樣純潔善良,純正柔和東西,同時屬於道德修養的範疇。老子在第五十五章裡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此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强。〞最後兩句容易使人誤讀,需要解釋。益生指過份補養求取健康。〝祥〞指福禍,在此句專指禍難。全句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逆着生命的自然發展,過份食補養的食物,可能形成膽固醇和血壓過高而生病的。〝氣〞指生理本能,〝心使氣〞違反自然的〝專氣至柔〞的自然規則,其結果可以傷身以致死亡的。 

            老子教我們修養,主張同時養神和養形,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維持自强自由的志氣,方有進取而高尚的人格。 

            《淮南子‧原道訓》更為具體詳盡地說:〝夫形者,生之所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又說:〝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處之則廢,氣不當其所充而用之則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則味。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就是說,形體是生命的依托,精氣是生命活力的泉源,精神是生命靈魂的主宰。當三者和諧並作,人生健康幸福了。相反,假如三者不調和互補,人體即有不適,精神亦受困擾,生命難保。

 

樂天知命

            為了促進身心健康,老子主張我們樂天知命,做到和順自然,淡定從容,精力充沛,及意氣風發的境地。莊子繼承這一主張,提出了具體的可行方法。他在《天道篇》裡這樣描述樂天知命的人,說順應自然而生,隨同萬物變化而死。原文:〝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客觀事實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接受了這一自然規律以後,可以做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為白話文,即是:做善事不要講究名聲,做壞事不要惹上刑罰。待人處事採取自然中道的常法,既可以保身,又可以保全天性,可以敬養父母,更可以終享天年。 

            我們由是可以悟見,老莊的養生宗旨在乎精神。所謂精神,含意頗多,最顯淺而運行的是英文spirit一字的常用意思,即一種心態,特別是積極向上的心態,由知到行。莊子續說:〝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簡述這段話的可行部份,莊子說:明白天樂的人,不會被天所抱怨,不會被人非難,不會被外物所牽累,不會被鬼神責備。所以說,行動合符自然的規律,靜止時猶如大地一樣的寧寂,內心安定專一可以做任何大事。換言之,當一個人處於寧靜空虛的心境之中,應對天地與萬物,就是天樂,即是一種愛心,足以化育天下大眾。

 

知足常足

            做人需要知足守常,就可以激發生命活力,提高精神境界。 

            《老子‧四十六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勸人不論生活如何坎坷,名利權位如何得失,都要以知足之心對待現實。他提醒人們,貪厭不滿是一種災禍,勸人不要時常企求得到利益和物質。相反,知足則是一種安心和快樂,知足的人會覺得自己現有的豐富,感到稱心滿足,心境和平而不有貪求。俗語說,〝人無所求品自高〞,做到〝不求人〞〝不求物〞的境界,自然十分快樂。 

            知足是一種健康心態。有了它,心樂的任何障礙都不存在了。心理和諧積極,人生可以快樂幸福。尤其是一個上了年紀的人,當他回首過去的生命歷程,會發現如果有何不幸和痛苦,都是來自貪求所生的精神負擔,引生抱怨,責怪,緊張等心理重負。對比起來,快樂則來自積極的情感體驗,包括對一切所有感恩謀報,並從善行中感到生活之高尚,人的精神即會隨之昂揚而煥發生機。一個人時常反顧自己過去的經歷和行為,視之為自己的親密老師,就是最有效的自我教育。

 

養浩然之氣

            孟子繼承老子智慧,創下〝善養浩然之氣〞的方法,教我們修養人格。浩然之氣是甚麽呢?《孟子‧公孫丑上》這樣解釋:〝難言也,為其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就是說,浩然之氣很大很强,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它配合了義和道,具有無比的效用和力量。它的修練過程〝專氣致柔〞,即聽任生理自然,使自己進入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以純潔樸實之心務實處事,就會產生一種魅力顯著的精神,對他人有積極的感染。 

            這種精神含着中華民族歷來所崇尚的大氣、和氣、靜氣、骨氣和靈氣,合起來構成積極向上提昇自己的動力,與及由是而生的高貴人格。 

            《老子》一書大氣磅礡,一開始便從宇宙來源和人生意義做立論基礎,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法,引導我們依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身與心的關係,求達天人合一及和諧互相生息的境界。 

            貫穿着《老子》全書,老子都反覆提倡人們共建和諧關係和景況,作為生命的最高成就。個人的身心和諧,人際間的友好和諧,人與自然的相生相成和諧,都是導致快樂幸福的基本要素。我們今天不論從事甚麽專業工作,如果希望成功,最重要的,是在人和事上都維持和諧局面。

 

靜的精神

            老子最講究致虛守靜、以靜制動的〝靜氣〞。這是外國文化所欠缺的智慧。尤其在今天的多變速變和虛擬重重的景況中,〝靜〞似乎是最寶貴又最難得的狀態和精神素質。時下朋友見面的對答多數如下: 

甲:    How are things? 近況如何

乙:    Crazy, always going. Busy and no time. 瘋狂。只動不靜。忙,沒有時間

甲:    Why don’t you slow down? 你為何不放慢一點?

乙:    Are you kidding? There is no place to stand if you try. 你在說笑嗎?我如果稍慢就無立身之地了。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表態。但是這對答卻寫真了今時的城市和鄉鎮生活,大家都生活在〝動〞和〝忙〞的景況中,不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自由,使人感到困擾不堪。 

            我有兩位博士生研究富士康企業近期的連串工人自殺事件,訪問了一些工人,希望查出原因。他們聽多數工人說,精神困擾不是為了工錢,不是為了工作及生活條件不好,不是為了從農村的悠閒生活轉到工廠的緊張生活,而是為了說不清的〝不自由〞,因為工作和生活都是廠方指派的,不有選擇或靜止的可能,引生一種說不清的〝失望〞。一個人如果生命無望,就容易選擇輕生了,走上自殺之路。 

            現代心理學家,從皮亞傑(Piaget)到布隆納(Bruner),到多位精神治療大師,如專醫集中營生還者的維克托‧弗蘭可(Victor Flankl),都强調靜的心理功能,說明它是現代人最需要的生活狀況(life condition)。不但因為靜能思動,給生命智慧和活力,而且因為靜能養生養心,一種身體和心智都必須具有的心靈調節機制。
            對此,老子說得很深入。他指出靜有兩個維面,一是〝外動內靜〞,另一是〝外靜內動〞,兩者都由人自由把握。

 

冷靜心智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每逢大事有靜氣〞的說法,以〝臨危不亂〞和〝處變不驚〞為上乘的修練功能。當我們身處紛繁複雜及浮動熱鬧的境況中,〝守靜〞可以幫我們心智冷靜,觀察週全,思考全面不偏,與及持重立靜,做一個獨立自主的自然人,達到以靜制動的效應。 

            在另一方面,當眾人都一窩蜂似的馳向某種時尚享受,好像手持數張信用卡即可共享太平一樣,相信〝明天會更好〞,經濟有無限增長的韻律,社會一片太平之時,老子勸我們開動心智,務實地思考,預測可能會於何時並以怎樣的形式衝擊社會的變,並設定有效的對策。《老子‧二十章》說:〝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遣。我愚人之心哉,沌沌兮。〞用今天的話解說:當眾人都覺得富有得自己擁有的精品都太多之時,我獨感到似乎匱乏。我這顆蠢人的心是多麽的混沌。這種蠢人之心是冷靜思維,準備迎應變的對策,是為明天做好思想準備的工夫。 

            在當前的熙攘社會裡,〝靜〞還有一個新的對人的威脅。就是,因為人們從幼便被電視、手機、互聯網、及近時的ipad佔領他們的感覺器官,他們每靜下來便覺得不知如何〝打發自己〞,好像生命在靜中便沒有意義一樣。 

            於是,〝無聊〞便成為當前大眾的一種〝可怕〞或〝厭惡〞的景況。前年,香港發生一項哄動一時的怪事。就是電視在錄影立法局會議之時,鏡頭鎖住一個焦點,揭發一位部長級高官及前大學校長,在會議進行中私自〝打機〞,用電子遊戲打發時光(或者他自己?),不能忍受靜的景況,不關心自己責任所在的靜心聆聽,十分可惜。 

            大學校長怕無聊,一般人又怎樣呢?我近日每次乘坐地鐵,都觀察身邊的乘客,大約超過半數都在操作電子機,坐着的和站着的都一樣。他們忙着玩遊戲或都收發短信,沒有停息,好像分秒必爭的樣子。當然,也有人坐在〝謙讓位子〞上面,低着頭打機,即可以忽視車廂裡的老人,可以自顧自地享受座位了。 

            在另一方面,近十數年來香港及西方社會,都因為人口結構的轉變,鼓勵現職人員提早退休,所以不少人於五十歲後即退職休閒。本來,人類從遠古開始,即希望過着安靜休閒的生活。可是,當前的社會卻靜而欠安,休又嫌閒,致使各種工作機構,在勸動員工提早退休的同時,為他們提供一種〝退休輔導〞,主要教人們怎樣有意義地處理休閒生活。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頗使人驚奇的發現,即人們在退休之前,做事愈是忙碌,退休之後愈是提早死亡。畢竟,人類需要生活有意義,削除了意義,就沒有〝生〞的樂趣了。缺乏樂趣(即滿足感)的生命,自然馳向死亡。所以,老子的〝知足常樂〞,亦即知足長壽。

 

骨氣顯自由

            骨氣是中國百姓都明白又敬重的。用現代話說,它是絕對自由的無畏表現,對强權的直接對抗。《老子‧七十二章》說:〝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威〞指威迫。〝大威〞指人民的造反,即眾人對强權的反威迫。〝居〞是生存的地方,引申為生存條件。〝厭〞指壓迫,即人們不喜歡的刑罸。它又指討厭。所以,〝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即是如果人們不受壓迫,就不會厭棄統治者的行政。這一章最重要的一段話在最後三句,在下面續說。 

            〝聖人〞一詞早已過去了。今天,我們不必用它等同英文的Saint 或able man,甚或virtue man。它應該指有能力和主理領導工作的人,例如父母,教師,各級管理人,從作坊的管理員到一國的總統。這些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地位含有威迫,可以轉為輔導。他們必須知道謙和,不求自我表現,不必自貴,而要珍惜自己的責任及人格素養,做好領導工作。 

            歸根到底,領導者必須尊重人性中的自由和自然尊貴,構成人的無畏精神。 

            人際間的互相尊重,不但是抒解矛盾和建造和諧的基礎,更是締造合作精神的最佳手段,因為人的骨氣具有正反的雙重效能,正面的促進創造,負面的引生怨怒或反抗。

 

靈氣顯高貴

            靈氣是人類獨有的最微妙的本能,一種超越自己官感作用和外界時空境界的權能。它包括少數人具有的超官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和心靈互感(telepathy)。前者是一種超越感官和物質的知覺,簡稱ESP,可以是即場的知覺,亦可以是離場的知覺。例如預知一項十分特殊又與當前的人物和事象無關的重大事情的發生。後者是兩個人的心靈感應,同樣不與現時的情境有關。有些人是心裡突然生起一種感覺,有些人在夢中知道一種事情即將在未來的時地發生。 

            今天,澳大利亞的土人之中,有不少人具有這種心靈特質。例如,一個人會在忙着做飯的時刻,忽然放下工作,即時啟程去十多公里以外看一位朋友或親人,因為後者需要救助。這就是心靈互感,是無法以常識解釋的特殊權能。 

            科學心理學面對這些心靈感知沒有確切的解釋,儘管做了不少研究,尤其是對夢的研究。目前比較多人相信的解釋是,當一個人的心思簡單澄明,而且關心的人和事不多,心靈容易生起超越作用,足以知道不在眼前的事。 

            老子的時代沒有這些現代西方心理學名詞。但是老子的心靈觀念是包括這些的,而且更多。它主要建基在直覺領悟的體驗上,給人的心靈予無限權能。 

            老子的心靈不與靈魂(soul)有關。它是人生着活潑地活動而生的心的感知和感應,通達萬方。它不是潛伏着的靈魂,於人死以後浮遊於宇宙之間的東西。 

            老子的心靈附着高貴的品質,所以也高超。它不為情物所累,不受時空鎖固。所以我們不能用〝物〞來看它。 

            《老子‧十四章》對心智權能(mind power)有十分深入的闡述。它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段話不直接闡明心靈的運作,而是說明心的超越權能,間接說明心靈的種種可能效用。首先,它確認看、聽、觸之不得的東西實質存在,沒有疑問。接着,它說明,這些〝東西〞既然不可以用感官知得,只能說它是〝惚恍〞,超越的道的規律,可以由心靈〝見達〞。在接着的兩章裡,老子更說明修道的方法及附於高尚人格的心靈素質。 

            我暫時不在這裡詳細討論這些智慧,祗是用一個禪宗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解說〝心知〞或〝悟〞的一例,希望有助讀者較厚實地明白心靈的作用。

            一則禪公案說:古靈禪師有一天看見他的學生坐在窗前讀經,窗紙上有一隻蜂子反覆企圖破窗鑽出去而不得要領。他趁機說偈曰: 

空門不肯出

投窗也大痴

百年鑽故紙

何日出頭時 

他的學生聽了立即頓悟,明白修道不靠死讀經書(百年鑽故紙),而應該從生活活動中去領悟宇宙人生之道。禪師更責備他不選擇自由自主的方法去悟道(空門不肯出),只像〝大痴〞一樣死讀經書。

 

綿綿珍用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返回本章的第二段,試圖看看是否比較明白〝谷神不死……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深意。 

            〝谷〞和〝神〞我們都解釋清楚了,是〝道〞,是〝心〞,是精神,博大精深,是每個人都具有的。 

             這東西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亦非一章書或一個大學課程可以說盡其妙處。它好像(若)綿綿不絕的存在,是有,卻最終會歸於虛無(廣大)。這樣奇妙的東西,老子勸我們要〝用之不勤〞。這不叫人覺得難解嗎?難道好的東西不應該多用、勤用嗎?這就是老子智慧的妙着了,即不論多麽好而綿綿不盡的東西,亦應該善用、儉用。今天的環保戰士,可以向老子取經。 

            與此相關,義玄禪師的一偈可以幫我們深入其意: 

沿流不止問如何

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須磨 

            意思是,我們的心緒和思想平日不停地隨波逐流,往往不知為何。但是,如果虛懷若谷,經常自心反照自己,抱住純樸的心靈,即可以真照宇宙人生。無形無名的真理不易說明,每次用了都難免受到磨損,需要修整。所以,即使是綿綿若存的好東西,我們亦需愛惜珍貴,使它綿綿不絕地保住最佳狀態。 

            道家的太極拳是練氣的最好功夫。它又是聚神悟道的有效手段。打拳的招數綿綿不絕。那卻不單是手腳工夫,拳者如果稍有雜念,招數便會錯亂了。這是所有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的。太極拳的要領在於連貫,每一招數與下一招數之間相連,用動作和氣,更用心意,然後方能收到健身和養心的效應。所以,也有說太極拳是〝意拳〞,是用心帶動手腳動作的全面運動。 

            生命有精神,一切內容都綿綿若存,必須順着自然,用之不勤,方能長久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