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尊貴長久

生死由己

            人知必死,所以奮力爭取成功及做好人,給自己生命添上意義和光采。這是知命。 

            反過來看,一個人如果懶散終日,或者自暴自棄,把一切不如意都怨天尤人,生命如果無聊至不能容忍的地步,他甚至會自殺,給生命劃上一個句號。可以說是糊塗了。 

            這些道理是人皆深知的,而且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清楚。我們所要知道的,是明顯道理背後的深層意義和可行方法,即是智慧。 

            老子說〝出生入死〞,人生是一段來和去的歷程,由生而來,往死亡而去。在其間,老子有這樣的反思。他說。〝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五十章》)。 

            這是頗有趣的描述,即是說,一個人能享長壽,有十分之三機會,短命的機會,同是十分之三。此外,主體自己闖入死路,其機會同是十分之三。 

            我們不執着用數學推測去了解老子的看法,可以欣賞到,他把生死之權放在人的手中,很是積極。他說,祗要一個人小心生活,不闖入致死的險境,一定不會隨便送命。舉例說,你如果不走入深山,不會被猛獸吃掉,你如果不到戰場去採訪新聞,不會給流彈殺死;你如果不為了補養而每天吃雞燉參茸,不會患嚴重的高血壓。所以,死與生的選擇,多數由個人自己把握。 

            老子勸人有目的有規律地過活,不爭强好勝,不强求長壽,只要馳安避危,是不會誤入死境的,即〝無死地〞。 

            莊子是老子的繼承好手。他進一步說:〝有大德的人,火不能燒死他,水不能淹死他,……(因為)他明瞭安危的情形,寧靜地順應禍福,謹慎自己的行為,所以這些東西傷不到他。〞(《秋水篇》) 

            莊子說:〝死生亦大矣〞,反映中國民間相信,人的生死是一個大關,最難戡破,亦無可逃避。老莊智慧試圖點明,人在必死的事實中,可以開發〝不死〞而長壽的局勢,安頓生命。 

時機選擇

            莊子在《南華真經正義》裡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巳;巳而為知者,殆而巳矣。〞 

            從古到今,莊子這句話說明了人們〝生〞的無奈和困局。一個人明知生命短促,卻又追求無涯的心知,不是不可能,而是不值得,因為,人生還有其它多姿多采的事情可以選擇去做。 

            〝心知〞會生起執着,而且因為好勝而與他人鋒刄相靡地競逐,爭名奪利,無以或釋。莊子描寫這樣的人生取向說:〝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蕭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耶。人謂之不死奚益。〞用白話說:一個人為了〝不知所以而忙〞的事而勞碌,又為了不知〝歸路〞而被奪命,是悲哀的。最後會到達無言的結局(殆而已矣)。 

            現代人如果取得心靈解放,心不執着生,不常常存在死的陰影,人生就可以昂起頭天真活潑地活,自然自在地活,可以說〝不失其所〞,即道根德本之所。這樣,生命即可長久,等同長壽。 

            老子教我們這樣長壽的方法,在三十三章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這四句話有四個層次,分別闡釋如下。 

知人知天

            第一層是知人和自知。前者不過是聰明,後者是清明。知人靠觀察。自知靠內省,包括排除情欲,克己滅私。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他人的優劣善惡行為,卻不能看見自己的過失,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强烈的〝自我防衞〞(self-defence mechanism),凡事先保住自己。 

            聰明是好的,但是,民間亦有言〝聰明自受聰明誤〞。一個人看到別人的優點,可能羡慕或自卑,看到他人的劣點,可能自傲或沾沾自喜。所以,知人愈多,自己的損失也多,容易失去心理平衡(psychological balance)。自知是一種反照的工夫,時常問自己是否做得最好,或者盡了最大的努力。聰明像蠟燭火光,愈燒愈短。內省像鏡子,愈照愈清明。明白自己的優劣、文化根源和特色,明白志願和進退關鍵,即可以適當地自我修煉,學識做人的最好方法,求取至善至美。 

自勝勝人

            第二層是勝人和自勝。這是今天人們最需要明白和解決的問題。我每天都碰到青年父母為了自己子女的教育而憂而忙,把滿歲左右的嬰兒放到各種學習設置裡,迫他們多學、快學。我問他們為何這樣勞氣勞心,得到的回答全是一樣的:〝這世界充滿競爭,你不多下苦工夫,就會輸給別人。〞 

            我們這一代人陷入一種好勝的情結,勝了便快樂,輸了便沮喪。但是,不很多人問要勝甚麽,以及為何要勝。亦不很多人知道,輸了不等同失敗,因為多數競爭都只有一個或少數人得勝的,多數人輸。同時,勝不等同强,而輸亦非是弱。所以,老子說,勝人者有力,就像劉翔是有力之人,可以在跨欄賽跑中多次獲取冠軍。但是,自勝者强,即如清楚自己的地位和欲求,腳踏實地去建造圓滿快樂家庭人生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富足。 

知足常樂

            第三層亦是今天人們所最需要修煉實行的。今天,大家都高唱平等自由,卻眼巴巴地看着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就連學校亦劃分許多等級。社會的强權就更明顯了,有權有勢之輩可以公開橫行,或者貪污攝取巨款。無權無勢者只能借着〝民主〞的招牌叫喊反對,或者怨天尤人,鬱鬱不樂。這也是很大的情結,解不開,心無寧靜,社會亦無安定。 

            中國民間有說〝知足常樂〞,是做人的至高智慧。假如人生百載是為了快樂過日和安樂終生,那麽,每個人都應該認真修煉〝知足〞的工夫了。 

            今天的消費主義把〝人造欲望〞變為人們的〝自然欲望〞,由好利營貨者運用心理的制約刺激方法向大眾〝販賣〞,不講道德,只求暴利。 

            自然,欲望是可以克復的。人造欲望則因為它來自四面八方,勢如排山倒海,不容易應付。於是,今天社會是一個〝眾人熙熙,皆以利來,眾人攘攘,皆以利往〞的局面,迫人勞役其中,因為落敗而歸家無路。 

            心靈的歸家是容易的。你問自己,我是强者嗎?如果答案是:我知自己是誰;我知道要做好人;我有工作又敬業樂業;我有家庭又盡心養育後代而傳承文化;我感到快樂心足,不求豪宅高薪,不要借勢凌人,卻樂以助人;我又不擔憂生死,因為我做人有分寸,沒有虧欠或害人的行為,也不怨天尤人,你可以肯定自己是强者了。你可以於生命自然終結之時,接受死亡,因為心滿意足,而且給世界留下一點寶貴的甚麽東西,可以不朽。 

            〝有志〞是有目的和決心達成目的。〝强行〞是〝勤而行之〞,為了目的而忠誠奮鬥。老子在四十一章裡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用白話來說,有志向的人看見生命的寶貴德行,勤力去實行。沒有志向的人聽了道德之言,大笑說〝有冇搞錯呀,這種話不太迂腐落後嗎〞,大笑一輪以後,就去追求物欲的享受了。你站在哪一行列呢?祗有自己回答,而且接受自己。 

心歸之所

            第四層勸人守住生命的〝所〞。正因為萬物由道而生,人是萬物之一,所以人的居所是道。守道可以長久,因為你做的事情會長存下去,不因死亡而終結。死亡是不可避開的真實,但是人的身體死去,精神可以長存,像文化裡的某部份,或者子女的人格和價值觀,不會跟隨人的死亡而消失無踪的。富貴壽考,這就是壽的真實意義。 

            老子說,人生最要〝不失其所〞。莊子則着重人生要〝有家可歸〞。兩者說的無異,只是老子來去都說道,講高超理論,而莊子則比較〝隨和〞,教人怎樣歸家。 

            莊子說:〝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人間世》)。人體的〝我〞是有限的,但是心靈的〝我〞則可以開拓,為生命開創出路。如果心有沖虛的修養,雖然由物所束縛,亦可遊心自得,無心自在。所以,他又說:〝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傾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養生之》) 

            用白話解讀,即是:人出生到世上,是偶然而然的機緣。人離世而去,是必然的終程。一個人在世,僅能〝安時〞地好自為之。面對死亡,亦要順其自然,不必存好惡哀樂之心,而要好像看花開花落一樣的平靜,解開生老病死的困苦。如果心無好惡之情,生死間即可來去自如了。 

            莊子的智慧傳到日本,被開發成日本文化中的關於生死的〝櫻花哲理〞。日本人酷愛櫻花。它盛開時艷麗燦爛,衰謝時紛紛飄在微風之中,構成綺麗盈空的畫面,叫人於婉惜中深感大自然的不能拒抗的規律,給人留下追憶的美好情愫。 

            莊子不是一個空談家,他的言論都是生活的寫照。實在,他對生死並無具體的解答,只是拋出兩問題。他在《齊物篇》說:〝子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子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即是:我怎知人們那麽喜愛活着不是一種迷惑呢?我怎知人們那麽怕死不是一個走失在家外的小孩找不到回家之路呢? 

            迷惑不是壞事,走失了回不到家亦非壞事。兩者都是生命困局,都需要解開,然後得到心靈安頓。莊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慶祝她歸家。有朋友責駡他太過份了,無情尚可原諒,盡情歡呼高歌就不可原諒了。 

            莊子回應說:〝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南華真經正義》)即是說,死是回家,與四季同行,回到大自然的大屋裡酣睡。若然我為此而哭得呼天搶地,不是太不知生死之命了嗎?所以我止哀順變。 

            莊子在同一書中寫了另一個故事,說一個名叫子來的人躺着快要死了,他的妻子環繞着他悲哭飲泣,有一位朋友來探病,看了喝斥友妻不要驚擾垂死中的人,因為他正在轉化之中,正在從此一形體轉到另一形體的路上,若有驚擾,可能走不過去了,更為悲慘。 

        莊子相信,人要解開人生兩個大關,唯一的方法是實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信念,步向不生不死的精神境界。他謙虛地說:〝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老子主張把養神與養體結合為一,既要保持身體健康,又要有自强自勝的志氣。生命的最佳狀態是和諧快樂,由樂天知命的心態充實。一個人不論為何而勞碌一生,等到終結時能夠感到歸家的安慰,十分重要。 

大丈夫骨氣

            《莊子‧天道》說:〝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萬物服……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怎樣才能求得心理和諧平靜呢?老子的回答是:〝知足常樂〞。他進一步告訴人們,用知足之心對待生命中的得失成敗及名利權位,可以放下精神包袱。如果用感恩之心去處理人際關係,欣賞生活之美,減少對名利和物質的爭逐,那麽,人即可以感到獨立和高貴,煥發生的信心和活力,抗拒死亡的陰影。 

            老子認為,做人應該有〝大丈夫〞的骨氣,一種不甘落後而奮發圖强的精神。它不怕挫折失敗,不恥卑微貧窮,只用虛靜之心主理生命,信心十足。老子自己淡泊人生,做完他自覺可以(不是應該)做的事情以後,悄然騎牛西去歸家。 

            對於身處動盪多變而困難重重的我們來說,在生活中效法自然是可以做得到的,只要我們不强求名利和過份的物質享受。在家庭中,我們可以採用儉樸的生活模式,教子女認識富貴和富足都在人心,不靠財物的多寡。人的尊貴從愛從禮體現,足夠的感覺出於自信,與及對他人及環境的關心,一切有始有止。 

            現代人不能騎牛西去,一走了之。現代人的狀況亦與古時大不相同。但是知人知天的道理恒久不變,當我們接受生命的〝有〞與〝無〞,認識到有無不是正反對抗的,而是相對地存在,就不執着競逐爭勝了,可以平靜安寧。 

有耶無耶

            老子給我們留下珍貴的養生方法,最重要的是保持身心平衡,自然自在。這也是現代人最需要的,長期的心靈安頓不但使我們工作有效和家庭幸福,而且可以健康長壽,一種獨立於生命長短的精神昇華的長久。 

            現代生活違反自然的地方很多,其錯誤給人類和地球生態引向滅亡,證據明顯,不需多說。我必須說的是,這些錯誤並不給人們帶來幸福,而且是很容易避免或改變的,一切都在心中。我們不改,實是愚蠢。 

            莊子說生也有涯。有人說一天可比一百天。兩者都真實,因為生活的素質優美而合道,使人覺得尊貴,每一秒鐘都是一種享受。比對起來,當一個人感到無聊,每天晚上都去卡拉OK大叫一輪,完了仍然覺得心靈空虛,而且埋怨收費太貴,設備又不夠先進等等。這樣的時光使心靈無所歸安,就談不上享受了。 

            1998年,我於一個偶然機會在多倫多遇上一對來自上海的中年夫婦。他們請我到家裡閒談。那是一間坐落在York Mills 地方的獨立洋房,面積五千多平方呎,前面花園,後面樹林,往下是山谷,十分幽美。屋內的設備更是應有盡有,全是自動化的,傢俬和窗簾都是由設計師佈置的。主人打開寛大的衣櫃,掛滿了名牌衣裙。另外還有一個鞋櫃,裡頭裝着一排排整齊的女裝鞋,我估計有近百雙。最凸出的是一個手袋櫃,六格裡放着十六隻名牌手袋,每隻價值千元以上。 

            閒談中,我了解到主人翁是四年前移民到此的,在這房子住了三年多,他們新來的時候住過半年酒店。 

            我讚美他們的環境,竟發現他們對生活有許多不滿。第一是他們不很懂英文,許多生活瑣事都不方便。第二是無聊,日間男的用電話做生意,女的悶在一旁。我問她擁有這樣多的衣服和手袋,外出會否很不容易選擇? 

        〝沒有〞,她爽快地回答,〝因為我們外出都只是到餐館吃飯,又不識人,穿便服最好。〞 

         〝你們兩人住這麽大的屋子,會不會覺得有點空的感覺?〞我試問。 

        〝正是。有時覺覺鬼影幢幢的,日間這整條街都空無一人,真不知加拿大人縮到哪去了。而且,屋大需要清潔,您知道這邊不容易請到做粗工的人?〞 

        〝是的〞,我同情地回應,〝我倒希望有這麽一個幽靜的環境,每天散散步,整理花園,聽聽音樂,然後享受自然自在的安靜生活。〞 

        〝我們最初也這樣想,〞男主人說,〝所以買下這幢房子。我太太很喜歡種花。但是,可惜她種的花都不健康生長,而且勞動多了也會厭倦。我們現在正想搬家。〞 

        〝哦,不知搬去哪裡?〞           

        〝就在附近,是一幢新大廈的兩層頂樓,風景很美,可以望到湖面,又有獨立電梯上落,而且連窗簾也是自動開關的。〞 

        〝真好〞,我自然地反應,〝也許屆時你們可以結交一些朋友,使生活更為熱鬧有趣。〞 

        〝謝謝,可惜那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住那大廈的多數是上層社會的退休老人。況且,我們不覺得屬於這個地方的,住了四年仍然心無所屬,不有親切的感覺。〞 

            泛泛之交,偶然閒談,並不代表甚麽。我說這故事,主要因為像這對夫婦的華人,在北美洲的大城市中,為數不算太少。他們不需奮鬥便享受着可觀的財力。但是,生活和工作的知識都相當貧乏,雖然擁有充足的物質,卻沒有長久的滿足。最可惜可悲的,是心無住所,亦不覺得自由尊貴,精神不能歸鄉。 

            如今世界一體化,空間縮小了,我想,在中國各地,處於另一端的人為數甚眾。他們的生活水深火熱,全面投入奮鬥,卻看不到改善的希望。但是,他們的身心都緊連着土地,每有好一點吃的都十足享受,精心地烹調,細心地咀嚼,稱心地品嘗,衷心地感恩。吃完以後有豐厚的歡欣與安寧。最少,這些人不會覺得無聊或心無所屬,他們也沒有過多的空閒時間去過問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的問題,只顧有生有知。 

            我們對照上述兩類人的生命,並不企圖比較誰好誰壞,或者誰上誰下。我猜測兩者是有政治上的關係的,因為前一對夫婦的財有和物有,微妙地來自後一種人的財稀物薄。難道這就是今天中國人的命? 

            至於前者心無所住,難道只是政治使然?還是他們的選擇?選有而不有,可說是〝無知〞吧? 

            天地悠悠,老莊智慧給了我們寶貴的提點。他生活在數千年前的小中國,我們生活在今天的大世界,只要用心鏡觀照世界和生命,可以見到生死的真理和真實,選擇平和安頓之路。 

一條大道

            現代人想快樂尊貴,唯一要做的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從發現創造,品賞和愛護〝大美〞,來提昇自己人格品德和審美情趣。 

        《老子‧十章》說:〝涤除玄覽,能無疪乎?〞。即是說,只有捨棄私心貪念,簡樸人生,順應自然,才能獲得世間的美和樂。對此,《莊子‧天地》有一段值得現代人追隨的論說。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寛,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當我們做到〝天、德、仁、大、寛、富、紀、立、備、完〞這十個方面的表現,就等同發揮了立功濟世的遠大心志,馳應高貴人生,歸往萬物與自然,成就獨立,自由又樂在其中的人生。這種人生生時固然尊貴快樂,死後亦富有長久,因為有事業功績,或者有慎終追遠的子孫,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