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通與警覺

             印度文明古國存有很高的智慧,佛教是其中的一部份。為何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迅速被中國化和世俗化,變成中國人的日用智慧呢?理由簡單。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早就有《易經》,智慧的經典。 

            《易經》原名《周易》,是西周(公元前1066 – 771年)時出現的經書。它一方面指導人的行為,另一方面用來推測人事的吉凶與禍福,教人避禍就福,平和生活。 

            〝易〞是變化的意思,所以《易經》闡述宇宙人生的各種變化現象。《周易》的經文簡畧,不容易被理解,所以歷來有多種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的成文被集為《易傳》,用來傳授原書的專論。原書的經文則被稱為《易經》。所以,《周易》實在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份。 

            大約三千年來,研究《周易》的活動很為活躍,成書有三千多種。它們都統稱為易學,包含研究哲理、文學、文字學、歷史、天文、地理、數學、醫學、教育、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研究,可說是無所不有的學問。在民間,流行的方術亦基於《易經》的智慧,包括占卜、算命、相學、風水和預言等,成為中國人生活的重要應用。 

            今天,雖然多數人認為這些智慧和方術〝不科學〞和〝落後〞,其實不然。只要我們用謙虛和積極的心態,細心學習,即可發現十分實用的智理及提點。試看〝生生謂之易,極數知來謂之古,通變謂之事,陰陽不測謂之神〞這段〝易話〞,就教我們在今天多變、速變的世界裡,認識變的正面作用,歷史知識對現在及未來的啟示,變通做事的有效方法,以及對神秘莫測的事提高警覺,細心研究。例如,中國佛教的傳統思維確認,一切眾生之外,還有無邊的不可量稱的眾生,所以不能用一兩個例子概括全部,斷說何者有佛性,何者沒有佛性。 

            《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孟子說,性本善。兩者說的都是一樣,又不盡相同。因為孟子確認人性是善,佛家則把善性加在一切生物的身上,人與動物都一樣。佛教的輪迴觀念,就是以這一信念為本的。你今生是人,有善心,假如來生變成一只蒼鷹,亦有善性。相反的輪迴亦然。假如只是人有善心,就要恐懼來生變成螞蟻或其它東西了。 

            又例如,《易經》的坤卦第一條爻辭講〝履霜,堅冰至〞。它提醒我們,每當踩着薄霜的時候,就可預知更寒冷的天氣即要來臨,出現堅厚的冰層。我們用這種預測的心思了解坤卦爻辭的意義,可以養成一種〝見微知著〞的思維方法,每見大事的〝先兆〞,立即做好心理準備,或者預防工作。 

            明白《易經》的卦,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想像和創造能力,同時謹記人與大自然互相生息的事實,注意環保。這些關心和能力(care and ability)都是發展智力的有效媒介,而且是《易經》所獨有的。近代,西人譯這本書為《Book of Change》,並積極研究它的心理和教育作用,就是〝時宜〞的活動。 

            卦是古人表示自然現象的工具和運作,含有〝掛起〞自然現象給大家看清楚的意思。相傳伏羲氏綜觀宇宙間的陰陽變化,創作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創作後天八卦,都用簡單的圖樣表示宇宙的八種自然現象,即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每一卦的圖樣乃用三劃表示,稱為三劃卦。 

            《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象都是自然界的兩個現象,陰和陽組合而成的。陰陽是《易經》的核心概念。它表現在陰陽兩爻和太極的變化中,開發辯證思維的多種維面,包括整體思維,動態思維,和相成思維。陰陽本來是兩種相反的原素和動力,但是有相互依賴、相濟相補、相互轉換的作用。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一個人掌握這些道理,可以拓大思維空間和方法,提高分析和判斷的權能。 

            《易經》講〝變〞,總與時、空相關。時間和空間不可分離,它們的結合構成人和事的真實。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每一卦和每一爻都代表一個時空(地點)或時位(鐘數)。每當一卦的任何一爻有所變動,即時產生事情的時空變化。在工作或生活過程中,我們如果能夠掌握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就能適應,或者策變,知道何時何地適宜變或不宜變,用預設方法(proactive approach)把事情安排得當,求取成功幸福,心境泰然。相反,如果我們只能在變發生以後才去想法應變,效率不高之餘,還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了。 

            面對今天競爭激烈的世界格局,個人或者國家,若能做好自覺、自保、自强、自發、自返的工作,一定成功而快樂。 

禪與傳統互補

            禪宗深受儒家智慧的感染,儒學受到《易經》二千多年的補足而立論,其中還介入了老莊智慧。所以,我們要認識禪宗的真諦,應該飲水思源,方能博學通識,全面地認識禪的發展和當今應用。 

            孔子整理中華民族春秋以前的文化典籍,開始儒家思想和學問。他發現易道的〝自强不息、厚德載物〞智慧,嘆息知識來得太遲。他在《論語》引用恒卦九三爻辭立論,嘆說:〝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認真讀《易》到甚麽程度呢?現代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要》明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 

        易學的普及應用,到漢朝達到高潮。這是從諸子百家的評論可見的。《藝文誌》引《易》說《書》的出現,年代久遠,總論說:〝《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久矣。〞《禮》引《易》說:〝……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故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樂》引《易》說:〝……先王作樂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諸子百八十九家總引《易》立論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我們今天畧述易學與古文化的傳承發展,見到一些耳熟能詳的語句,可以知道,只要我們積極讀書,古代的智慧,離開今時不遠。 

            綜觀古代智慧,儒家尚孝,墨家尚儉,道家尚自然,全部都源於《周易》。所以中國人本質的定義,做人的態度和方法,以及處理經濟和生態的思想,都源於易學,又表現出後來集儒、道、釋大成的禪智。 

人本精神

            今天,人們不論說建國或教育,都習慣提起〝以人為本〞的口號,好像它是十分時尚又〝進步〞的概念。其實,西方的〝human based〞概念(譯為以人為本)出於基督教和人道主義(humanism)的根源,不同中華文化出現得更早的《周易》智慧的人本精神。中國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又是龍的傳人,是這些對人的描述說明人的尊貴高於一切。 

            《乾》卦彖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此卦以五十多個字歌頌大自然的起始、萬物生成、一切事物的原本,更歌頌了人類社會的根基。它指出〝首出庶物〞,把普通百姓(庶民)放在第一位。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古代意思。 

            甚麽是人呢?尤其是最優質高尚的人格呢?《周易》用龍的各種形象和行動詳細說明。乾卦是龍卦,闡述了龍的六個式樣,包括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和亢龍,外加〝用九〞時的群龍。《周易》用龍的剛健、進取、自强說明龍人的陽剛性,又用他的謹慎和柔順說明龍人的陰柔。在陰陽加量互動互補之時,許多困難的事情都可妥善解決。 

            我們且以〝潛龍〞為例,說明中國人做人的最高智慧。《乾》、《坤》兩卦的意義很廣,都依文言理,所以叫做〝文言〞。孔子說:〝龍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問,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簡單地說,有德而隱的即是潛龍。在現實社會,有德行的人不一定都成名人。但是儒家主張,一個人不可以因為不能成名便不注重德行。孔子的〝君子〞是有德而隱(不出名)的潛龍。他不是潛一陣子,而是長期都不在乎名聲的。這樣的龍人需要具備四個條件。一不因為世俗的污濁而隨波逐流,二不以成名為意,三不因為冷漠而感到孤獨,四不因為沒有人理解自己而苦悶。他會放手做有意義的事,一定不做違反自己宗旨的事。 

            乾卦的《文言》說人與時間的關係,十分清楚。九三條說:〝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九六條說:〝亢龍有悔,與時偕極〞。前者勸人積極做人,抓緊時間。後者說明,時間見證人事,十分公平,不會給權勢之人多一些,不會因人卑微而給少一點。假如一個人到了終點仍然沒有自我完成,就成了〝亢龍〞,只有自悔了。亢字有高的意思。九爻辭解說:〝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進退、存亡、得失是人生道路上循環往復的三個連環。誰人能夠掌握利用,就會成功而安寧。不能,就憂心終日而於事無補。很簡單,一意向上爬的人,到達了高峯,掉下來不堪設想,如果進退得宜,就可平穩進步。 

            乾卦《文言》對人的崇高品格這樣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不違,而況乎人乎?〞文人說大人為聖人,老百姓說它為大丈夫,意思都是至尊的、最為完美的範典。他的修養與天同高,與地同厚,與日月同明,與四時配合得當,與鬼神一樣面對福禍,有求必應。所以,《文言》的作者感嘆地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實在,《周易》不論說卦或者說宇宙動力,第一,都說得條理分明及詞言簡易,第二都以人為本,把人的一切描繪得具體、生動而貫通古今。這樣博大的經典,數千年受到千百學者的精心研究和解說,其中多數人都同時開發佛理禪智,互相補充,所以,中華文化今天以儒、道、釋(禪)的智慧精華為特點,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福氣,應該珍惜,努力學習。 

自覺自强

            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似乎沒有比自我發現和了悟自性更為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方能打開意識境界,迎應又多又快的信息和變化,自主生命。這即是禪。 

            禪有何作用呢?可以說,它是說之不盡的,沒有誇張。它即如《周易》講的一切,但應用在生活之中。禪可以幫你認識生命意義並完成自我;幫你感知真情而享受幸福;幫你安心恬怡而心有所住;幫你表現內在美及捉摸殘缺之美;幫你圓滿自足,無懼無慮又悠閒自信;幫你謙遜又勇於服務人群;幫你宏觀和靜觀宇宙人生,以及接受死亡猶如花開花落。 

            多數談論禪者都說:〝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假如你聽厭了這幾句話,請不要苦惱或者認之為偽。其實,意思只是說,禪悟必須由每一個人自己爭取和獲得,沒有別人可以教你或幫你。當你得到之時亦是〝冷暖自知〞,因為禪是每個人的獨特東西。 

            我有不同專家的解說,我認為,正因為禪是不能夠用文字、說話、符號、圖畫說明的東西,我們要多立文字,多說,多分享經驗和心得,多分享美和靜。試問,靜可以分享嗎?不是一個人最靜嗎?答案是肯定的。你如果有機會與朋友或愛侶靜坐山顛觀看日出,不言不語,那種靜比你一個人孤獨地感覺到的,一定更靜更美。 

故事傳知

            禪的精神不止於安心明智,它亦帶你闖入機理之門,讓你體會智慧的妙用,獲得怡悅和滋養。下面幾個故事是一頓美餐的〝前菜〞,幫你準備品嚐美食的味覺。 

(一)            一曲禪

                        日本第一位到中國學禪的和尚名叫覺阿。他身帶一支短笛,在中國浙江舟山附近的山中坐禪和吹笛,歷經十年返回日本。天皇聽說有高僧去中國學禪歸來,差人請他為自己和大臣們講道,以求開解。覺阿站在天皇面前,一言不發,只從衣褶裡取出短笛,吹了一曲短調,恭敬地鞠躬離開皇宫後,消失無踪。 

(二)            公開示愛

                        清一禪師的會下有十名和尚和一個尼姑共同習禪。尼姑法號慧春,十分漂亮,雖然光頭和穿着寛鬆的法衣,仍然姿色勝過春天。有三名和尚暗戀着她,用種種暗示向她表示傾心。其中一位更寫了一封情書,求她私會。 

                        第二天,清一禪師說法完畢,慧春起立,對着寫信的和尚當眾邀請說:〝如果你真的如你說的愛我,現在就請過來抱我吻我嘛。〞 

(三)            放下

                        日本明治時代的東京,出了一位隨意行止的禪師,法名坦山。他在帝國大學當教授,不受佛戒所限,吃喝如常,連死的時候亦預先寫了六十張簡信,囑咐侍者於他死後送給友好。信說:〝拙者即刻終命,特此通告。〞 

                        生前某天,他與小和尚下山辦事,遇着大雨,路上滿布泥濘。他倆在一處彎角遇到一位漂亮女郎,身穿絲質和服,對着一灘泥濘發愁,無能跨過。 

                        〝來吧,我送你一程〞,坦山上前把姑娘抱着走過路的對面放下,然後繼續上路。 

                        小和尚悶聲不響地跟着,直到天黑回寺。然後,他實在按捺不住,對坦山說:〝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對於美麗出眾的女人更不能親近,你為何要抱人過路?〞 

                        〝甚麽?那個女人嗎?你怎麽知她美麗出眾?〞坦山回答,〝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在心裡。〞

 

(四)            古靈禪師有一天看見學生坐在窗前抱着經書苦讀,窗紙上有一隻黃蜂反覆嘗試破窗外出,不能成功。他禪機一動,偈說: 

空門不肯出    投窗也大痴    百年鑽故紙    何日出頭時 

                        學生聽了頓悟,明白老師叫他修道不靠死讀書(鑽故紙),應該從生活中體念宇宙人生之道。老師責備他不選擇自由自主的方法去悟道(空門不肯出),像大痴一樣走盲路。 

人與萬物

            我們最後再問:人是甚麽?答案是:天地萬物的眾生之一。 

            這答案看似一般,沒有多少智慧。其實它說明了佛教輪迴、人在其中的謙虛及與其他眾生平等的地位。人的高貴是因為他有慈悲之心。 

            道理簡單。假如人在茫茫輪迴的過程中,今生是人,前生是螞蟻,來生是豬,不是公平嗎?但是佛教假定,人有靈性和悲憫胸懷,可以積善,寄望善業可以引致來生好報,做一個强健多智的尊者。那麽,人就有〝自我創造〞的自由權能了。《周易》說的陰陽變通,亦是這種權能的運作。 

            有一個肅宗皇帝問道的故事說,肅宗拜忠國師為師,乞問怎樣可以超離三界生死。 

            國師叫人拿來三個盛水的盤子,拿了三隻螞蟻分別拋入其中。螞蟻在水面轉了幾次便浮在水裡,死活不定。 

            肅宗看了拜曰:〝乞師慈悲。〞 

            國師拿一條草拋入其中一盤水裡,螞蟻醒了,沿着草爬出盤外。皇帝豁然頓悟。 

            這故事給我們說明多層道理。首先是人的平等,國皇與禪師一樣,彼此交換智知。第二是業性存在於人,是其它動物所無的。業性有陰陽兩面,自由主宰生命是一面,無奈是另一面;慈悲積善是一面,兇殘積福是另一面。第三是人有尊貴,亦有責任。 

            佛教經文用許多難懂的術語說道。百姓日用的禪可以用生動易明的事象教人悟道,因為人有本性和佛性,可以在茫茫無明的天地間創造意義和善舉,安寧長久。 

禪意深心

            德國大學者文豪歌德深受中華文化所染,寫宇宙人生,喻之若旅。他詩說: 

誠心之旅
不為發現新象
志在開發視野
精心之探索
不為創造新機
  志在觸摩心靈深處 

            唐朝有位大和尚鑒真,誠心去日本傳播禪法,曾五次東渡,都被海賊或風火所阻撓,歷時十一年,結果雙目失明。然而,失明勝不過他的誠心,他於六十六歲高齡第六次東渡成功,把中華文化的醫學、藝術、建築、詩詞和禪宗帶去日本,影響爾遠。 

            今天,日本京都的東大寺設有一尊毗盧遮那佛像,見証鑒真在日本第一次傳戒的史蹟。他在日本建立了律宗禪,最後死在日本。然而,他留給日本人的是中國禪的關愛和美,尤其是不勻稱的美及樸素無華的美。這種美是自然的,又是完全的,像大自然的花草石塊,湖光山色,日月光暉,季節循環。直至今天,日本人接受這種美意,所以可以秩序井然地應對天災人禍,像原子彈的殺害,和海嘯及地震帶來的突然災難。 

            十六世紀中葉,基督教耶蘇會教士約翰‧羅德里格斯(J. Rodriguez)給總會寫信說:〝日本人承接了中國禪,有很深的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口頭上的心,一看即知是假的。第二是在親人之間互相敝開的心,相敬有禮。第三是對甚麽人都不說的只屬自己的心。所以在日本傳播宗教,成功的機會極微。〞 

            如果說,日本人的內心深處住着的心,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那不正是禪嗎? 

            民間百姓相信,人有良心。這就是只屬於自己的心,亦是對一己負責的心。孔子說:〝知天,知地,知我身。〞日本人也崇尚儒家智慧,所以知道,一個人的心,在不為任何人看見的深處,還有一個幽深致遠的本心。那就是禪宗說的佛心了。 

            歷來,中國人和日本人都不信神,信的是大地山河,巢居其中的萬事萬物,包括自己。 

            可惜,現代中國的統治階層錯信〝唯物〞為宗教,竭力拋棄人心,給人民惹來無限困苦和空虛。如今,人們又回復拜祭祖宗之靈了,並且信仰大自然中的山河日月,讓一份心外之心撫慰必然寂寞的個人良心。 

            如今,我們去揚州旅遊,可以去鑒真紀念館禮拜他的塑像。這位身受盲目之苦的偉人,仍然堅持去日本弘道,死在異邦,最後還是獲得同胞的尊敬。他不辭勞苦把禪心和中華文化帶去日本,塑造了日本人的深心,幫他們建設了美好的生活模式和家園,可謂不枉一行。 

            禪心不免除錯誤。二十世紀的日本人反骨,用最兇殘的手段打殺中國人,用他們的第一層心在東亞國家造成災難。日本七十年前接受戰敗以後,曾經一度動用深心懺悔。不幸,沒有真正的慈悲為懷的神接受他們的懺悔,只有膚淺的美國,致使他們矛盾重重,亦不能啟動最寶貴的內心或者良心。 

            今天,日本的大小城市都可見肅靜的禪院,那是第一層心的表現。不知要等到何時,鑒真和尚再世,可以叫日本人我心反照,排除矛盾心理,認識禪的自由深心,與亞洲人和全人類和平共相生息。